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110

第110章 合家团圆中秋祭月礼

中秋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在农耕社会庆中秋是很重要的,因而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今天则更多寄托了人们期盼团圆幸福,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之所以称为“中秋”,是因为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中秋也被称为“仲秋”,因为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的“仲”。中秋还被称为“月夕”、“八月节”,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时期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在这个月圆之夜,人们仰望圆圆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故而中秋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

中秋节在我国起源的时间很早,它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识到月亮的运行与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福佑,就开始祭祀月亮,并成为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据《周礼》记载,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的仪式,即祭拜月神。北魏、隋唐以来,历代也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后来这种习俗传到民间,就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中秋节便正式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赏月

在中秋节,除了帝王祭月,民间百姓拜月的活动,还出现了赏月的礼俗。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始于魏晋时期,但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才颇为盛行。等到宋代,中秋赏月便成为这一节日的中心。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也就是说,每到这一天,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而百姓们则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在合家团圆中共同赏月叙天伦之乐。

吃月饼

俗语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是中秋佳节比不可少的美食。据说,中秋吃月饼还与朱元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时,中原广大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反抗。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传递起义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条计策,命令属下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再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就攻下元大都。接到胜利的消息,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饼子作为节令糕点赏赐将士。这便是后来的“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秋节中祭拜月神的含义日渐减弱,而吉祥、团圆的象征含义逐渐加强,还在各地形成了更多的礼俗,如钱塘观潮、赏月猜谜、燃灯、舞火龙、玩兔儿爷、饮桂花酒、吃芋头等。

延伸阅读

中秋节时的“兔儿爷”

我国古人过中秋节时,祭月是主要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在庭院里摆一张八仙桌,上面摆放供品,其中有一种毛豆枝是专为“兔儿爷”准备的。“兔儿爷”是对玉兔的敬称。之所以为“兔儿爷”准备供品,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有一年,北京城里发生了瘟疫。看到百姓痛苦的情形,嫦娥心里很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治病。玉兔变身为一个少女,挨家挨户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送很多东西给她以表示感谢,但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所以,她有时候打扮成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先生……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等,走遍了京城内外。瘟疫消除后,玉兔就回月宫去了。人们为了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就用泥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玉兔的形象。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并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