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16

第16章 厚待宾客的宾礼

宾礼是古代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它作为五礼之一,是上古时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礼仪制度,与国家政治统治密切相关。

在宗法制社会中,天子与诸侯之间,大多有亲戚关系。为了联络感情,彼此亲附,需要有定期的礼节性的会见。《周礼。 春官大宗伯》说:“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觐曰视。”据此看来,宾礼就是各个诸侯朝见天子、诸侯之间相互会见以及使臣往来的种种礼节,而且宾礼分为八种:春、夏、秋、冬四季的朝见;平时有事,天子随时召见诸侯;天子大会诸侯;天子派使者去询问诸侯;诸侯的使者一起去拜见天子。这八种宾礼并未持续很久,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八种宾礼也就很混乱了。但是,周代的这种宾礼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秦汉以后,在朝廷礼制方面它主要演变为群臣觐见皇帝时的礼仪、皇帝出巡的礼仪、王朝与周边国家使臣之间的交往礼仪等。

君臣议政之朝礼

朝礼,即朝廷议政的礼仪,其中包括君臣之位、服饰、仪仗、乐器,以及君臣出入、揖让、登降、听朝等礼节。西周时期,王每天都要上朝,与群臣议政。西汉宣帝时,改为五天一上朝。东汉时甚至减为一年只有六月朔和十月朔两次上朝,后来又以六月太热为缘由,改为一年仅十月朔上朝。魏晋南北朝时是每月朔日、望日临朝。朔日、望日的上午,公卿在朝堂议政;午后,天子与群臣共议。隋朝虽然短命,但是隋高祖却勤于政事,“每旦临朝,日昃忘倦”。唐代时规定九品以上的官员每月朔日、望日上朝;文官五品以上每日上朝,故称常参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称九参官;五品以上五日一朝,称六参官。这些是针对京官而言的。唐代初年,各地都督、刺史等到京师等候朝见天子,都是各自租赁屋舍,这样往往会与商人相居一处。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下诏,将京城内的闲坊建造了三百多处住所供来京官员居住。同时,对官员上朝的服装也有了严格的规定。这样,朝廷的礼仪规范也越来越细密。

士之间的相见礼

古代的宾礼并不仅限于天子与诸侯之间,在士与士之间也规定了相应的礼仪,《仪礼》中有《士相见礼》一篇,其中记载了上古时代士相见,以及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大夫庶人见于君、燕见于君、侍坐于君、士大夫侍食于君等等的礼节。以后历代的相见礼在此基础上都有所变化和发展。

蕃王来朝礼

蕃,指的是古代的附属国,他们每逢元旦、天子寿诞等节日,都要派人来祝贺。这些藩国使者进入国境后,用什么样的礼节接待,到京城后住在什么地方,以及天子如何接见、如何回赠礼物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据《明集礼》记载,明洪武初年制定的蕃王来朝礼中,蕃王来朝,到达龙江驿后,驿令要禀报应天府,再上达中书省和礼部。应天知府奉命前往龙江驿迎接。蕃王到达下榻的居处后,省部设宴款待。然后由司仪导引,到奉天殿朝见天子,到东宫拜见皇太子。朝见完毕,天子赐宴。接着,皇太子、省、府、台一一设宴。蕃王要返回时,要先后向天子、皇太子辞行,然后由官员慰劳并远送出境。其间的每一个程序都有“仪注”加以规范。

延伸阅读

明朝的朝贡礼仪

明朝在朝贡礼仪方面有很大贡献,因为是明朝将朝贡礼仪作为制度确立下来的。虽然这一朝贡礼仪制度也是在历代朝贡礼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而来,但其内容全面,程序清晰,繁琐而不混乱,是历代朝贡礼仪中最为完备的。

明朝与藩国进行交往的礼仪制度主要有:蕃王来朝仪、藩国遣使进表仪、藩使朝贡仪、藩国迎诏仪、藩国受印物仪,以及圣节、正旦、冬至藩国望阙庆祝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