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22

第22章 礼仪中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乐器的社会功能已经远远超出音乐演奏本身,自商周起,它就已经集奏乐、施法、行礼于一身,即兼备乐器、法器和礼器的功能。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以其使用种类、数量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礼仪。

“礼”和“乐”是构筑中国传统社会的两大柱石。《礼记》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经过总结、继承和完善,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这种等级秩序表现在礼乐制度上,则如《周礼》中说,王享用的钟磬分四面悬挂,诸侯、大夫、士享用的钟磬依次为三面、二面、一面悬挂。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中的编钟、编磬是分三面悬挂的,属于诸侯悬制,符合周礼规定。

除了将“乐”作为一种治国的辅助方式外,古代在举行礼仪活动时都要奏乐,以使“礼”显得更加隆重庄严,文质彬彬。于是,乐器也就具有了礼器的性质。作为礼器的乐器大概包括以下几种。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除用于军乐及“钟鸣鼎食”的宴乐之外,还用于祭祀、祈福等。钟一般呈扁圆形,上有柄,钟口两端尖角下垂。钟的正常放置状态为口朝下,凭借柄的环悬挂在钟架上。青铜钟有钮钟和甬钟两种形式,在祭祀或宴飨时成编悬挂,用木槌打击乐钟的鼓部和鼓右的鸟图案,就能产生两个音频。钟最早见于西周,最初是二、三枚一组,以后渐多起来,如曾侯乙编钟多达 64 枚。

铃,是一种似钟却比钟小的乐器,形体较小,器壁薄,顶部有半环形钮,是单翼铃。《周礼春官

巾车》说:“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可见铃也是重要礼器之一。

铙,是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乐。铙的形体似铃但是稍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体部截面呈阔叶形,两侧角尖锐,底部置有一个中空圆管状的短柄,与体腔内相通,柄中可置木段。

钲,它的形体类似铙,但比铙高大和厚重,主要在南方一带非常流行。

铎,是撞击乐器,形制似铙但小一些,中间有舌,振舌发音,据文献记载,铎可用于军旅和田猎。

钩,是打击乐器,它的形制似铙而长,横截面呈椭圆形,纵向长度稍大于横向的尺度,器壁较厚,口向上,有很浅的凹弧口,底部置一柄,或作扁平,或为圆柱形。

錞于,是一种打击乐器,圆筒形,上大下小,头似椎,中空,顶部有纽,以便悬挂。除作军乐,也用于祭典。

鼓,是打击乐器,青铜鼓传世和出土的极为少见。它形如横置的筒形,上有一个枕形座,用以插杆饰,下为长方形圈足。古代的鼓有单面、双面之别,又有蟒皮、鼍皮、牛皮等鼓面的不同。商代还有通体皆用铜铸的铜鼓,上面饰有鸟形,下面有四足,《礼记乐记》说:“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酯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显然,在祭祀中,各种乐器按一定的规制配合使用,可起到“序贵贱”,明尊卑长幼顺序的作用。同时,不同乐器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又有不同的作用。“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众君子听竿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等。

延伸阅读

乾隆年间的金编钟

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中,陈列着一组由纯金铸成的金编钟。它雍容华贵,尽显帝王气象。自乾隆年间铸成后,每逢重大典仪,便被置于太和殿旁,与琴、瑟、鼓、钹共奏雅乐。

这组金编钟不但用金量世所罕见,铸造工艺也极为复杂。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之时,伴着金编钟古朴悠扬的乐声,他接受百官朝见,万国来贺,真是风光无限。此后,金编钟被藏于太庙,每逢重大庆典才被启用。在《光绪大婚图》中,还可看到放置在太和殿东檐下的这组金编钟的身影。在末代皇帝溥仪的大婚典礼上,这组编钟最后一次在故宫盛典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