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24

第24章 于圜丘以祭天神

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祭天曾经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至清末,我国一直在举行祭天典礼,绵延约五千余年,可谓源远流长。

祭祀在古代是一件大事。对于不同类别的神灵,古人祭祀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所用歌舞、祭品种类与规格等都有不同,参祭者的身份也有区别。这和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及其等级观念有极大的关系。《礼记王制》说:“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也就是说,只有天子才有祭祀天与地以及一切神灵的资格。显然,古人的祭祀礼仪有着很严格的规制。

祭祀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有规定。就祭天而言,一定要在冬至日,在南郊举行祭祀仪式。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天阳地阴。冬至日,天气转暖,阳气上升,所以选择这一天来与天神相交接。在方位上,南方也为阳,所以选择南郊。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把祭祀天神的地方建造成天的形状——圆形,亦称之为圜丘。在祭祀时,要在圜丘之上堆积柴草,焚烧玉帛、祭牲等,使天神于烟气之中歆享到人们的敬奉,因此又称天神之祭为燔柴之祭。

祭天在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其祭天的仪式和程序都是以《周礼》为基本而制定的。以明、清两代为例,祭天仪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祭天前的活动

卜日:由于祭天礼固定于每年冬至和正月的第一个辛日,所以后来不再卜日。

斋戒:斋戒期间,所有参加典礼仪式的帝王和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解除嗜欲、不饮酒,不吃荤,更不能接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很严格,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陈设必须严格按照规章进行。

省牲器:即把各种礼器安放于各个规定位置,随后对其进行清洗、打扫等工作。天子与百官要对礼器和牺牲进行仔细的检查,还要监督宰杀、取毛盛血、烹煮等整个过程。

祭天当日的活动

迎帝神:皇帝从昭享门(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此时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层天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此时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进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俎,此时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行初献礼: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行亚献礼:皇帝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行终献礼:皇帝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

撤馔:奏“熙平之章”。

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然后起驾返宫,大典结束。类似于这样的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古老文明的文

化遗产,它展示着传统中国的祭天历史和

祭天文化。

延伸阅读

王屋天坛和北京天坛

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又名琼林台)海拔1715米,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设坛祭天的地方,被称之为“太行之脊”、“擎天地柱”。自黄帝始,历代皇帝均来此祭天,直到明成祖朱棣碍于交通不便,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的北京建起了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1420年天坛建成,皇室每年都在天坛举行盛大的祭天大礼以求上天的庇护和福佑,曾有23位皇帝举行过682次祭祀大礼,4000多亩的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场所,1914年天坛举行了最后一次“祭天大典”。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