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36

第36章 尊耆敬老的养老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推崇尊老的美德,这一原则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最基本的信条之一,不仅被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遵循着,更重要的是古代帝王也将它作为一种文治的主要象征以及实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我国很早就有养老、优老的传统,这可以一直追溯到大舜时代,那时就有按期宴飨老年贤人的礼制。《礼记王制》中也说:“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坐……九十使人受。”这虽然是儒家的理想观点,但对历代都有很大的影响。

尊老敬老的原因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而农业文化非常注重世代承继的知识传递方式。也就是说,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以及其他的社会文化知识,都是经由祖、父、子、孙这样的顺序代代相传的。前代通常因其知识而具有了权威感,其尊严也必然得到更多的尊重。从另一个角度看,农业社会决定了家庭以及家族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而在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的伦常关系日益严格,在此基础上便形成了孝亲养老的强大社会力量。统治者如果顺应并利用这种所以,历代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都非常重视优老、养老活动,并形成了一种礼仪制度。

养老的礼仪

在古代,国家要养的老人有三种:一种是贵族中的老人,称为“国老”;第二种是平民中的老人,称为“庶老”;第三种是为国捐躯者的老人,称为“死政者之老”。

作为一种礼仪活动,养老的主要

力量,便能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形式是天子在太学中宴飨三老、五更与众老。其中“更”指阅世深久。“三”与“五”,据说取象于三辰(日、月、星)、五行(金、木、水、火、土)。三老、五更一般由曾担任高级官吏但由于年老而致仕者充当。宴飨三老、五更时,要为他们专设宾客席,天子亲自到陈列酒撰处省视酒礼及珍馐佳肴,到门外迎接三老、五更。入门奏乐,天子袒露上身亲自为老人切割肉块,手捧肉酱送上,等老人吃完后,再递上盛满酒的爵。然后,天子戴上冕,手持干盾,亲自参加舞蹈。这种养老礼制直到汉代还十分流行。

古代的优老政策

中国古代除了举行盛大的敬老典礼,还有优老礼,即实行一系列对老人的特殊优惠政策,以示对老人的敬养。如,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在各种节日举行特殊典礼,或者在必要时赏赐老人一些布帛、米粟、酒肉等,以表示普天同庆或对老人的特殊照顾。再如,为了体现对老人的尊重和优待,还经常赐给老人爵位、官职、科举功名等荣誉称号;手杖是辅助老人行走的重要工具,也是老人年龄与身份的象征,所以,有些帝王针对退休的老年官员赐予手杖,这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此外,还有减免赋役和减免刑罚。

除了以上的活动之外,古代的封建统治者还常常举行一些特殊的敬老庆典活动,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唐代的千秋节宴和清代的千叟宴,这些庆典也是异常的盛大和隆重。

延伸阅读

千叟宴

千叟宴是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在清朝一代,共举办过4次,举办宴会的主人分别是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康熙登基六十年时,为博取民心,在康熙六十一年正月二日,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65岁以上者680人于乾清宫前,命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闲散宗室等授爵劝饮,分颁食品。四日,又召340人宴于乾清宫前,授爵劝饮,分颁食品如前。席间,康熙御制七言律诗一首,又命马齐、张令璜等与宴会满汉大臣官员各作诗纪其盛名。乾隆年间将这些诗修订为《御制千叟宴诗》四卷,卷首为御制诗,次为内廷诸臣工和诗一首,卷一收录大学士马齐、御史张令璜等人诗70首,卷二至卷四不列名,每卷320首,“千叟宴”因此而得名。

千叟宴可以说是官办宴席中规模最大的宴请活动,为了炫耀帝王的恩德和国家的富足,它的场面极其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