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45

第45章 早生贵子的求子礼

古代婚姻本身就蕴含着繁衍生殖的自然思想,随着社会的进展,儒家更将婚姻后传宗接代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阶段,因此,古人有婚后求子的礼俗便也顺理成章。

诞生礼仪的主角是母亲和婴儿。就母亲而言,早在婚礼中就已经洋溢着人们对新娘早生贵子的祈求和祝福,这是美好的期待。从另一个角度看,儒家非常看重子女之“孝”,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把已婚女子无子的问题提升到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没有人愿意承担“不孝”的罪名。而且,在《仪礼》中就有了关于女子“七出”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婚后无子,夫家便可以此为由休掉妻子。在男权社会中,没有女性能够承受这种精神压力。所以,无论主观还是客观,无论新婚妻子还是夫家、娘家都对已婚女子的怀孕怀着急切的期待心理,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求子的礼俗。

拜神求子

古代,女子婚后往往由年长女眷带领前往寺庙参拜“送子娘娘”,希冀早赐子嗣。参拜娘娘的具体时间没有规定,但一定要虔诚恭敬。寺庙中“送子娘娘”安详端坐,怀抱娃娃塑像。求子的妇女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送子娘娘赐子。然后掷“信杯”,若是“吉卦”,表示送子娘娘已经愿赐子与她,即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衣裳给送子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然后再拜。日后确实怀孕了,还要来拜谢。除了向送子娘娘求子外,山东一带则崇拜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奶奶、子孙娘娘;广东一带崇拜金花夫人;东北地区崇拜张仙,俗称张仙送子;闽浙一带则又崇拜陈靖姑……这些都是百姓心目中的生育神。人们希望通过祈神,达到怀孕的目的。

在拜神求子的仪式中往往还夹杂着一些巫术行为,如在神案上拿一个泥娃娃,称为“偷子”;还有的则在泥娃娃的生殖器上抚摸一番,或是刮下、掐下一些泥巴带回家冲水服用等。泥娃娃可能发端于女娲抟黄土造人的传说,后人就用泥娃娃来象征真娃娃。

食瓜求子

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迷信类·食瓜求子》一条记载:“中秋夕,徽州有送瓜之俗,凡娶妇而数年不育者,则亲友必有送瓜之举。先数日,在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不使园主知,以彩色绘人之面目,衣服裹其上,举年长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口中念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宴款之,“若喜事然,妇得瓜则剖食之”。之所以认为送瓜、食瓜可以生子,这大概与原始人类不了解生育的科学道理,于是就产生了与生殖器官相类似的动植物都会给女性带来生育的希望。

灯节求子

灯节求子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求子的风俗了。通常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平时难得一件的新妇都穿上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家中姑嫂陪同到寺庙观灯。大多数人都是抬头欣赏灯,她们却是在一盏盏花灯下挤来钻去。有些顽皮的孩子们会喊:“钻灯脚,生男芭!钻灯脚,生男芭!”观者听了大笑,新妇和姑嫂听了也会内心充满喜悦。为什么会有灯节求子的礼俗呢?这是因为中国民俗语言讲究谐音,按照中国人的民俗观念,“灯”与“丁”谐,因此灯就含括了“子”的寓意。在我国古代,求子的礼俗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形式,比如说麒麟送子、比如说佩戴“男钱”、佩戴萱草、佩戴产妇的红腰带等装饰可以得子。无论何种礼俗,都是人们内心传宗接代这一传统思想的真实体现。

延伸阅读

麒麟送子

“麒麟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求子礼俗,后来形成了一种文化。之所以会有“麒麟送子”这一礼俗,在古代有两个相关的传说。第一个与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着一定的渊源。据说,孔子降临人世时,有一麒麟在他家的庭院里,口中吐出一本玉书。另一个传说是,有一位很善良但年纪挺大仍无子的画家,非常善画麒麟。有一天晚上,他做梦自己正沉醉于对麒麟的描画时,突然看见麒麟背上大放金光,并驮着一小孩向他走来。梦醒之后,果然得子。

由于这种传说,再加上在中国文化里,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是神圣的动物。《论衡》记载:“麒麟,兽之圣也。”《礼记·乡饮酒义》也说:“产万物者,圣也。”圣者是可以产万物的,当然也可以产人了。

在我国,“麒麟送子”也成了一种文化,不仅有《麒麟送子》图,而且其图案也称为民间艺术品如刺绣、陶瓷器、年画、漆器等常见的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