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46

第46章 喜忧相伴的妊娠礼

当新妇终于如愿以偿地怀孕后,她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为了保证胎儿安全降生,人们为妊娠期间的孕妇规定了很多的礼俗,显示了人们对生育之事的重视。

在行行色色的求子活动中,新妇终于怀孕了。这是两性结合的直接后果,也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从知道怀孕的那一刻起,孕妇和家人心中就充满着种种谜团: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里,胎儿是男还是女呢?在医学不发达的当时,分娩是一件重大的事,很有可能伤及两条生命,那分娩时会是顺产还是难产呢?这个新生命日后是否会成大器?是光宗耀祖还是败坏门楣?……这些问题都出现在孕妇的思想中,再加上怀孕后,家人对她的态度有所变化,所以,孕妇的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为了不致造成对新生命的不良影响,人们有了以下一些礼俗来安慰孕妇及其家人。

礼敬胎神

古人不知道胎儿是如何孕育而成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胎儿能顺利产出,有些胎儿却可能中途流产或死胎等,就把这些想像成是超人的神灵作用的结果。经过历史的演变,这种超人的神灵就被想像成为一个具体有形的“胎神”了。“胎神”是专管胎儿的神灵,通常活动于孕妇的周围,具有保佑胎儿和伤损胎儿的双重作用,如果触犯胎神,胎神就会通过伤害胎儿来报复人类,所以胎神又被称之为胎煞。古人还认为,胎神能与胎儿的魂魄交感,它按一定时刻有规律地出现在孕妇周围的固定方位,或者附着于某些物体上。如四月和十月,胎神的位置就在厨房,这期间,孕妇就不能在厨房淋水,以免触犯胎神。

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认为中方戊巳土最为庄重朴实,并能制、能生、能助万物,所以就想象出以“土”来镇“胎神”。这就是有些孕妇睡眠的床下会有一块“土结”(建筑用的土制坯块)的作用。

饮食滋养与禁忌

在古代,婆媳关系通常都比较紧张,但是,一旦媳妇怀孕,做婆婆的往往会看在未来孙儿面上,对媳妇多加照顾。在饮食上有两方面的关照。一面是特地给孕妇吃鲫鱼汤、鸡蛋、白煮蹄膀、小米粥等滋补的食物,另一方面,也有许多饮食禁忌。如不吃兔肉,因为东汉王充《论衡命义》中说“妊妇食兔,子生缺唇”,认为兔唇与吃兔肉有关系,再比如说忌吃狗肉,否则孩子爱咬人;忌吃驴肉,否则孩子有“驴性”,脾气倔不听话;忌吃螃蟹,否则会难产;忌吃葡萄,否则会生葡萄胎,等等。

日常起居礼俗

古人把胎神看得很神圣,所以对孕妇的日常起居进行了很多礼俗的规定。如孕妇是不能在野外守夜的,因为夜晚野外多鬼崇,恐鬼煞的邪气伤害胎儿。孕妇也不能采摘瓜果,因为这会预示胎儿早产。孕妇不能参加丧葬,因为丧葬是凶事,“凶冲喜”会对胎儿不利。有的甚至还认为死人的阴魂可能会扑到孕妇身上,从而使母婴受害。孕妇不能参与婚娶,因为古人认为孕妇是不洁净的,而且还有“喜冲喜”的忌讳。孕妇不能接触神事,因为人们认为妇人的不洁会亵渎神明,孕妇更是如此,因此孕妇不能靠近神龛巫祝,不能参与祭祀,否则会污染神地,冒犯神祗。类似的礼俗还有很多。

以上看似纷繁复杂的礼俗,在客观上都起到了一个作用,那就是给孕妇提供一个清静悠闲的生理、心理环境,顺利孕育新生命。

延伸阅读

古代胎教文化

我国胎教文化起源很早,殷周时期就有有关胎教的记载。相传周文王的母亲在怀文王时由于她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拙言、坐立端正、以身胎教,因此文王生而贤明,深得人心。

不仅一些统治者重视胎教,很多的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如孟子的母曾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明代一位医生也认为“妊娠以后,则需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生男女鄙贱不寿而愚顽”。

虽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胎教思想,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在强调孕妇的精神品德修养对胎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