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52

第52章 源远流长周岁礼

三朝、满月、百日礼可以被视为纯粹的诞生礼仪,而周岁礼则具有比较独特的地方,因为它是诞生礼仪的总结,也是寿礼系列的开始。

百日礼过后,新生儿在牙牙学语中很快长到了一周岁,这时,家人便又为他举行周岁礼。这一天,亲戚朋友们纷纷前来道贺并给孩子以真诚的祝福。古代举行周岁礼时的主要礼俗有“试鞋”和“抓周”。

试鞋

一岁以内小儿基本上是抱着成长,很少下地。周岁以后,开始蹒跚学步。所以,“试鞋”就成了周岁的一种礼俗。

“试鞋”并非指试任何鞋,而是指试“虎头鞋”。“虎头鞋”用黄布精心制作,并以彩色布剪贴缝制成虎的眉、眼、耳、鼻,形象均采用图案的夸张手法:粗眉、大眼、短鼻、大口、双耳斜竖,长长的虎须分列作用,整个虎要用白线做成,在虎眉头的正中绣一个“王”字。虎势十足。之所以要试“虎头鞋”,是因为民间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小孩子穿上虎头鞋可以为他壮胆、避邪,此外还有祝愿孩子长命百岁的意思。穿“虎头鞋”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抓周

“抓周”是周岁礼中最为普遍的风俗了。“抓周”又叫“拈周”、“试周”、“试儿”或者“试”。历史上关于抓周的最早记载,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说明,至少在南北朝时“抓周”礼俗已经普遍流行于江南地区。

清末民初之际,北京的“抓周”仪式通常都在中午吃“长寿面”之前进行。如果是富户,都会在炕前陈设大案,上面摆着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如果是普通人家,则限于经济条件,大多都简化了,仅用一个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此外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摆好后,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看他先抓什么,后抓什么。据此推断孩子的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无论抓什么,人们大都会从好的角度去理解。如先抓了印章,则认为他长大以后必定官运亨通;先抓了文具,则认为长大以后好学,必定能写一笔锦绣文章;先抓算盘,则认为他将来善于理财等,即使先抓了吃食、玩具,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等。

“抓周”礼在各个朝代都是十分盛行的礼仪。如《宋史曹彬传》中就记载有曹彬(武惠王)抓周:“曹武惠王始生周日,父母以百玩之具罗席,观其所取。武惠王左手提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余无所视。”这是很难得的抓周之结果与事实的发展一致。此外,《红楼梦》中也有关于贾宝玉抓周的描述,说宝玉在许多物品中专抓胭脂、钗环,贾政十分不悦,认为贾宝玉“将来不过酒色之徒”。

其实,“抓周”只是人的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通过一种游戏来图个吉利,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深情,其核心仍然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吉。

延伸阅读

推断“抓周”起源的故事

对于“抓周”究竟起源于何时,因何而产生,目前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其源头可能在先秦。《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楚共王没有嫡子,就想在五个受宠爱的庶子中选继承人,于是遍祭名山大川,祈祷说:“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又将一块玉璧展示在名山大川之前,说:“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然后将此璧悄悄埋在祖庙的庭院里,让五庶子依长幼次第进庙拜跪祖先,谁正好压在埋玉璧的位置上,他就是神灵所确立的王嗣。结果年龄最小的楚平王被抱进祖庙后,两次下拜,都压在了玉璧上。但楚共王最终却把下跪时两足各跨玉璧一边的长子(即楚康王)立为太子。一位大臣私下认为此举违背了天命,所以让他儿子辅佐楚平王。楚平王最终也的确在楚国内争中坐上了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