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51

第51章 圆圆满满庆百日

孩子诞生后满了一百天,人们要举行庆贺祝福的“百日礼”,穿百家衣、戴长命锁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祈愿。

百日礼,是介于满月礼与周岁礼之间的一个礼仪,是孩子出生一百天时举行的庆贺仪式。百日礼也叫“百碎”,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说:“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碎。”又称“百岁”,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说:“一百日,曰婴儿百岁”。此外,百日礼还叫“百禄”。之所以举行“百日礼”,是因为“百”是一个重要的数目,含有“圆满”、“完全”的象征意义。

在庆贺百日礼时,亲友们会携带礼物前来庆贺,而主人也要设宴进行款待。在亲友们送的贺礼中,不仅有白糖、红糖、鸡蛋等等食品,还有婴儿鞋帽衣服之类的小儿衣饰。

因为是百日礼,所以这一天的活动都是在“百”字上大做文章,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穿百家衣、挂百家锁。

穿“百家衣”

婴儿百天时,民间的礼俗是给他穿百家衣。所谓百家衣,是从许多人家里讨来各种颜色的布头,拼凑连缀成一件小孩的衣服。衣服五颜六色,别具风采。在各种颜色的布条中,紫色布条最贵重,也最难找到,因为“紫”与“子”谐音,人们一般不愿把“子”送给别人家。

在“百日礼”时穿百家衣,是因为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借大家的福。借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穿上百家衣,就可保佑孩子顺利长大,长命百岁,此外,穿百家衣还象征着先苦后甜。

挂百家锁

百家锁,也叫长命锁(索)、百家索等,是挂在婴儿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挂百家锁,与传统信仰心理有关,人们都认为小孩容易受到惊吓甚至因此丢失魂魄,如果用锁就能辟灾去邪,就能把孩子的魂魄锁住,进而“锁”住生命。

长命锁有着一段比较悠久的历史。它的前身是“长命缕”。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等书的记载,最早在汉代时,每逢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再加上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和安定的幸福生活,就用这种五色丝绳编成绳索,缠绕在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能为他们辟邪去灾、祛病延年。这种彩色丝绳,就被称之为“长命缕”。宋代将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的吉祥物称为珠儿结、彩线结,不仅妇女儿童佩戴之外,男子也可以佩戴,其形制已经比较复杂了。除了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到了明代,风俗发生了变化,成年男女已经很少使用,通常用于孩子,也成为孩子的一种项饰。

百家锁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用红线将铜钱编串起来,挂在小孩脖子上。豪门大户的百岁锁则比较讲究,有镶金的,有银质镀金的,甚至纯金的。百家锁一般都有文字或图案,文字多为“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吉祥祝语,图案主要是象征福寿绵延不断的景物。

百家锁的来源也有很多说法,在江南地区,流行孩子的外婆送长命锁;在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流行孩子的干爹、干妈送长命锁;此外,还有一种凑份子得来的长命锁。所谓凑份子,是将白米、茶叶、枣、栗子少许,包在红纸包里,包百包左右,分送至亲朋好友家。他们接受后,再随意在红纸里放上若干钱返还。把凑起来的钱再到金银匠那里铸制“长命锁”。据说这样的锁最吉祥。

关于百日礼,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庆贺方法,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父母亲友希望孩子平安健康成长的心理的体现。

延伸阅读

寄名锁

寄名锁,是一种和长命锁同物不同名且不同义的儿童项饰。有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担心孩子会夭折,就特意寻找子女比较多的人作为孩子的寄名父母,以求得到庇护。寄名之后,就将锁型的饰物挂在孩子的项间。除了寄名于普通人外,还有一些父母会寄名于诸神及僧尼,目的是借助神灵的力量来驱除妖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第3回写宝玉出场:“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红楼梦》中戴寄名锁的不止贾宝玉一个人,薛宝钗的父母也曾为她认了一个癞头和尚做寄父,薛宝钗也由此而得到一把小金锁,上面写着“不弃不离、芳龄永继”等祝福长命之类的吉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