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54

第54章 男子冠礼示成年

冠礼也称为成年礼,是我国古代时期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的加冠礼仪。从我国的礼仪发展历史来看,古代冠礼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成年礼的发展史。

冠礼是为男子进入成年所举行的加冠仪式,它由远古氏族社会的成丁礼发展而来。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之前,都要经过一定程序的训练与学习,等到身体成熟后,便要参加成丁礼,从而正式成为氏族成员,开始参加氏族各种活动。成丁礼在周代则演变为男子的冠礼、女子的笄礼,并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冠礼在汉代很受重视,到了唐代已经渐趋衰落。宋元明三代虽然仍旧实行冠礼,但已经不被特别重视。到了清代,冠礼已被废止。

举行冠礼的年龄和意义

古代男子在20岁举行冠礼。之所以是20岁,是因为古代的孩子满6岁开始接受基础教育,10岁开始离家去拜师学习。到20岁的时候,他的知识结构大体完备,身体也已经发育成熟,可以独立面对社会了,就要适时举行冠礼。

古代的未成年儿童是不戴冠的,冠就成了成年男子身份的象征,这也是为什么要以加冠的方式作为成年礼的主体了。

举行冠礼的意义就是要告诉孩子要树立成年意识,从此不要再有依赖家庭和社会的行为,而是要成为一名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成年人,要懂得怎样为人子、为人兄弟、为人臣,担当各种社会角色。

冠礼的仪式

古代的冠礼,是在自家宗庙中完成的。首先,通过占卜选择举行冠礼的最佳日子。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冠礼的正宾,还要邀请一些同僚、朋友来观礼。

举行冠礼当日清晨,家里要准备加冠礼用的三个帽子——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放在三个竹编的盘里,由三位有司分别捧着,在台阶上往下依次站着。与冠礼相配的三套成年人穿的衣服,在东房里按顺序摆着。冠者则是一副儿童的打扮,在东房等待典礼的开始。

冠礼开始后,正宾请冠者过来坐下,然后由助手把他的儿童发型弄散,按照成人的发型重新梳理,挽成发髻,用帛包好,再插上簪子。正宾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为他戴上。缁布冠实际上只是一块黑布。这是远古时代使用的冠。正宾要发表祝词并把冠仔细扶正。冠者转身回到东房,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衣裳,然后回到堂上,向来宾展示自己的成年衣冠。一加之礼到此完成。

接着进行第二次加冠,程序与第一次基本相同,只是正宾为冠者加的冠是皮弁。皮弁用白色的鹿皮缝制而成,与朝服配套穿戴,地位比缁布冠尊。

第三次加冠的仪式与前两次基本相同,这次为冠者加的冠变成了爵弁。爵弁的颜色与雀头(赤而微红)相似,故名。爵弁在古代是在重大祭祀场合戴的,地位尊贵。

三加之礼完成后,冠者要以成年人的身份去拜见母亲并行礼。接着,还要与自己的兄弟姊妹、亲戚行礼。

行礼完毕,冠者上堂,由正宾为他取“字”。在古代中国,只有长辈、天子、国君才能直呼他人之名。为了社交的方便,就在姓名之外再取一个“字”(或称“表字”),供彼此称呼时使用。

接着,冠者穿着成年人的衣服出门,去拜见乡里面的地方官,告诉他们,自己从此成年了,并且请他们对自己有所指教。

延伸阅读

古代的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数字有关的称谓代替。总角:指童年。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 及笄:指女子15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而立:指30岁。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不惑:指40岁。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艾:指50岁。出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花甲:指60岁。古稀:指70岁。出自杜甫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鲐背:指长寿老人。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