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55

第55章 女子笄礼示许嫁

笄礼,也叫加笄、及笄,是汉民族女性成人之礼。笄礼与婚嫁紧密相连,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成年礼,而是许嫁之后的一种仪式,是从属于婚姻的一种礼仪。

在我国传统的成人礼中,男有冠礼,女有笄礼。

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笄,簪也。”《篇海》说:“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笄作为一种饰品,用来固定发髻,形似一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后来的簪、钗都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女孩在童年的时候并不用笄,所以笄就成了女子成年许嫁的象征。成年礼叫加笄礼也就理所当然了。

举行笄礼的年龄及意义

女子行笄礼的时间是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只要许嫁便可加笄,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最迟也要在二十岁时行笄礼。

女子在行笄礼之前,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与男子却大不相同。主要是为婚后相夫教子、敬顺舅姑、操持家务、严守妇道作准备。

男子行冠礼的意义是要承担成人的社会责任,拥有各项政治权利,与此不同的是,女子行笄礼是要在许嫁之后,即在男方纳征之后加笄并取表字。笄礼完成,标志着女子有结婚生子、奉养舅姑、谨行妇道的责任了。

笄礼的仪式

对于笄礼的仪节,文献很少记载。宋代时,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构思设计了女子的笄礼。其中《朱子家礼》的笄礼篇和司马光的《书仪》中有关部分,两者大体相同地记载了笄礼的仪式。

在笄礼的前要像冠礼一样选择宾客中有德才的女性长辈为正宾。为了表示慎重,要用笺纸书写请辞,于行礼前三日送至正宾家中。不仅如此,在行礼前一日还要再次恭请正宾。其主要目的是提醒正宾一定参加,同时也表现了宋代对笄礼的重视程度。

笄礼当日,将用于加笄的服饰都放在盘中东房中东部,加笄的女子穿着双阶衫子,在东房中,面向南。全部准备工作就绪后,所有参加人员按照特定的要求和秩序入位,主妇及以下着盛服就位。当身着盛装的正宾至大门外。主妇出门向正宾行再拜之礼,正宾还礼入门。

笄礼开始后,正宾盥洗,主妇向正宾致谢。加笄者出来后即席跪下,正宾从执事者盘中拿出发笄,为加笄者正容并戴上,然后向加笄者致祝辞。笄者回到东房中,脱去衫子,换上素色的襦裙。出来让众人看。这第一加中的发笄和罗帕、素色的懦裙。衣缘没有纹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它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即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而色浅而素雅的懦裙,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

接着进行第二加笄礼,过程同第一加相同,只是加的服饰是发簪。换上的衣服是曲裾深衣,这象征着花季少女的青春美丽。

笄礼也是要加三次,第三加的过程同之前的一样,加的服饰是钗冠。换上的衣服时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缓等饰物。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雍容大气,典雅端庄。

最后,还要给笄者取“字”。过程与冠礼相类似。

女子许嫁的笄礼和未曾许嫁的笄礼是不同的。未许嫁的笄礼只用自家主妇执礼,没有正宾。许嫁的笄礼,表明女子已经承认,也意味着女子即将成为人妇,承担新的角色,意义重大,也更受重视。

延伸阅读

宋代的未嫁义妇

宋朝年间,有个姓高的女孩,被许配给一个姓张的人。已经行过笄礼了,可是姓张的人却不是由于什么原因眼睛瞎了。张姓男子心肠好,觉得自己配不上未婚妻,就派媒人去对高家说:“我不幸瞎了眼睛,再也高攀不起你们了,请你们姑娘另择人家吧。”高家父母听了,也不想让自己女儿跟一个瞎子过日子,就答应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高氏女孩却冲出来泪流满面对媒人说:“凡是男女,一旦订婚,就是结定盟约,不管是福是祸,彼此都应忠诚忠心。我不能背盟弃约,做无良知的人。”父母一听,觉得自己的女儿非常有情义,就答应了她的请求。高氏女孩嫁过去后,勤勤俭俭地过日子,对盲丈夫非常体贴,同乡的人都称赞她是个有贤德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