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57

第57章 婚礼的产生及意义

人类经历了聚生群处、血族婚、对偶婚后,出现了以婚礼来规范异性结合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这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

婚姻,是关系到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而有最基本的文化活动。婚姻礼仪向周围的人宣告了一个新家庭的诞生,此外还意味着这个家庭所在的家族的兴旺发达。它不仅是婚姻大事人的“终身大事”,也是双方家庭、家族大多数成员的一件大事。那么,婚礼究竟是如何产生又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婚礼的产生

婚姻,最初写作“昏因”。《说文·女部》曰:“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女之所因,故曰姻。”从此可以看出,古代婚姻指男女嫁娶之事,于黄昏之时男方行迎娶之礼,女方因男方而来,而成为妇人。所以称“昏因”。

人类最初没有婚姻之礼,人们群聚相处,“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列子汤问》)两性的结合非常随便,不论辈分,不论血缘。后来出现了最早的婚姻形式:血族婚。即氏族内排斥父子辈通婚,但允许同辈有婚配关系。许多古籍记载,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就是兄妹做夫妻的。到了亚血族婚时代,本氏族的兄弟姊妹已不能通婚,他们必须在其他氏族中寻找配偶,对方亦然,形成共夫或共妻现象。因此,这一时代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即所谓“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一男一女组成配偶关系,是在对偶婚时代。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关系,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时间或长或短。同时,男人仍可多妻,只是有一主妻。女人也可以多夫,有一主夫。对偶婚是一夫一妻婚姻形式的前身。从婚姻形式的发展看,男女配偶不断趋于固定,数目不断减少,更重要的是,血缘关系越来越淡薄。这是因为,古人认识到,男女杂交、乱婚,致使族群个体智力、体质低下,生命力衰弱,种族衰败。因此,古人制定婚礼,来规范异性的结合,即《礼记曲礼》曰:“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婚礼的意义

婚礼实质上是把两性相交的私事用礼法加以约束,不仅如此,儒家还赋予了婚礼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对于人类本身而言,男性、女性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衍生亿万人类的渊源。《周易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人类社会的君臣、父子等等一切的人伦关系,都是由男女的结合而派生出来的。这与自然界的阴阳二气相和合,化生了四时和万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使夫妇结合的婚礼是人伦之基,“万世之始”。

对于家国而言,婚礼将两个异性家族联系起来,结成了血缘关系,从此可以延续家族生息,传承家族的事业。每个家族的学员得以继承,就会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团体,在此基础上,国家就得以稳定与繁盛。

婚礼看似男、女主角二人之事,其实它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史记外戚世家》中认为,自古帝王的为政得失,往往与配偶的贤德与否密切相关,因此,在古代中国,天子与皇后的婚姻具有垂范天下的意义。同样的,对于一个大的家族而言,家长的婚姻关系对家族中的其他人也具有模仿意义。所以说:“昏礼者,礼之本也。”

延伸阅读

因婚误国的有施氏妹喜

有施氏(今山东省腾县)是东方小国,国弱力薄。在夏桀派重兵剿杀的危机关头,有施氏献出部落最美丽的女子妹喜,以求保全宗族。妹喜的美丽有诗为证:“有施妹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夏桀娶了妹喜后,妹喜不仅用美色让夏桀罢兵,并很快成为夏桀的宠妃。妹喜嫌弃王都宫殿陈旧,夏桀就大兴土木,营造寝宫,两人终日饮宴淫乐。据说,妹喜爱听“裂缯之声”,夏桀就把缯帛撕裂,以博得她的红颜一笑。就这样,夏桀渐渐将国家大事置于脑后。有时甚至听从妹喜的主意,残暴地对待臣民百姓,最后导致天怒人怨,大好江山也从夏桀手中转入商的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