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58

第58章 纳采以示提亲

古代结婚过程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礼仪,即所谓的“婚姻六礼”。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的婚姻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无论古人今人,人们都非常重视。在中国古代,婚姻关系到家国的稳定与和谐,所以尤为重视,男方和女方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与形式才是合法的婚姻。据《周礼》记载,要使婚姻关系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三个条件,此外,婚礼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遵循“婚姻六礼”的程序才能完成合法婚姻的缔结。“婚姻六礼”主要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前面五个主要是议定婚姻,亲迎才是正礼,是婚礼的核心。以下几节将进行详细的介绍。

“纳采”,是“婚姻六礼”的第一礼,它的名称在各代也有不同的叫法。如纳采又叫“委禽”。在《左传昭公元年》中就有:“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西晋著名学者杜预所作的注解事:“禽,雁也,纳采用雁。”因纳采用雁作礼物,故曰委禽。纳采在宋时还叫“敲门”。《宋史礼志十八》中说:“宋朝之制,诸王聘礼,赐嫁白金万两。敲门,用羊二十口、酒二十壶、彩四十匹。”有注解说:“敲门即古之纳采”。

具体而言,纳采是古代婚礼之首,就是提亲的意思。如果男方想要和女方结亲,先请媒人前往女方家里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人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中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借助媒人

媒人,就是男女之间的婚姻介绍人。这个角色在我国的婚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自周代以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几乎人人必须遵守的择偶方式,可以说是“匪媒不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

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淮南子缪称训》中也有“媒妁誉人,而莫之德也”的语句;孔子的《礼记典礼》中也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之句。婚礼中之所以一定要借助媒人,其实也是为培养男女有别的廉耻心,以维护封建社会风化。在古代,整个议婚过程中,男女双方都不得见面,只有在成婚之日才能彼此相识,一切都按照父命行事。即使要被迎娶了,也要奉父命才可以前往。男女如果自由交往,甚至私定终身,这在古代被称之为非礼、苟合,是要遭到社会鄙视的。《礼记。 坊记》说:“男女无媒不交。”

以雁为礼物

在“婚姻六礼”中,除了纳征之外,其他五项仪节所带的礼物都是雁。

据《白虎通。 嫁娶》记载:“《礼》曰:女子食物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为贽。纳征用玄熏,故不用雁也。”古人以雁为礼,一取雁是候鸟,每年秋分时节南去,春分时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坚贞不渝。二取雁是随阳之鸟,喻妇人出嫁从夫;三取雁行有序,飞时成行,止时成列,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幼弱雁尾随跟紧,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由于雁是飞禽,很难捕捉,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后世中虽然也有纳采带礼物的习俗,但是具体所带礼物则另有规定。

延伸阅读

媒人为什么又被称为“冰人”?

媒人后来被人们雅称为“冰人”,这主要是源于一个有趣的典故。据《晋书·索枕列传》记载:晋朝有个孝廉叫令狐策,有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自己站在冰上和站在冰下的人说话。他很奇怪,第二天就去找索枕圆梦。索枕跟他说:冰上是阳,冰下是阴,对人而言,男属阳,女属阴,梦中的你向冰下的人说话,就意味着你在代表男方向女方求婚。这个梦的征兆就是说你要做媒人了。令狐策不相信,可是,过了几天后,太守田豹就来请他去张公正家为自己的儿子提亲,由于盛情难却,令狐策只好遵命。结果这件提亲之事居然真的以喜结良缘告终。这件事广为流传,从此,媒人又多了一个称谓——“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