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60

第60章 纳吉以示初定

纳吉是“婚姻六礼”中的第三礼,经过了“媒妁之言”和卜筮之后,男女双方的这桩婚姻已经得到上天和人为的许可,纳吉标志着婚姻的初定。

据《仪礼》记载,在男家问名后,回去在庙中占卜后,如果获得的是吉兆,就派使者告知女方家庭,女方家庭的主人则很谦虚地对答,大意是说家女与男方恐不匹配,却又不敢推辞。这就表明婚姻之事初定。这一仪节因为在占卜获吉后进行,所以被称为纳吉。当然,占卜结果不好,那这桩婚姻也就到此为止了。

纳吉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嫁娶》中很详细地记录了纳吉的过程:

亦卜吉,媒氏通音,然后过细帖,又谓定帖。帖中序男家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第几位男及官职,年甲月日吉时生,父母或在堂,或不在堂,或书主婚何位尊长,或入赘,明开将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具列帖子内。女家回定帖,亦如前开写,及议亲第几位娘子,年甲月日吉时生,具列房仓、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其伐柯人(即媒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各以色彩衬盘、按定帖送过,方为定论。

其意大概是说,男方得到吉兆,派遣媒人去告诉对方。然后开始着手准备定帖。帖子中要写明男、女双方的个人及家庭情况,以及媒人来回奔走于双方家庭后商量出了聘财和妆奁的种类与数量。写好后,选择一个好日子,男方派媒人带着一些小礼物,欢欢喜喜地去女方家中交换帖子。交换了定帖后,这件亲事也就差不多成为定论。所以,纳吉后来有了“文定”的名称,此外所谓的“送定”、“过定”、“定聘”、“小聘”、“小定”一般也指此项定婚活动。

除了这种变化之外,有的父母家人还是有些不放心。万一对方“命星”不错却相貌丑陋、言词粗劣怎么办?万一对方家境虽好,可是父母兄嫂厉害,自己女儿过门后要受公婆等人的气怎么办……正是由于这些顾虑,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相看未来儿媳或未来女婿的故事。当然,在我国古代,女孩都是居于深闺、不能抛头露面的,所以,还是女方家长相看未来的女婿的情况比较多一些。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王武子为自己的妹妹挑选了一个虽然出身贫寒却有丰富学识的丈夫,母亲知道后就提出要看一看人。于是,王武子就安排这位未来的妹夫与其他人杂处一起,让母亲在幕后悄悄的相看。母亲看后发现此人虽然才貌人品都没问题,可是却长了一副短命相,就拒绝联姻。没过几年,母亲的话果然应验。

此外,如大家熟知的王羲之“东床坦腹”,虽给前来相看的中间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却被未来岳父选中为婿的故事,其实也是虽有“媒妁之言”,也有天地之允,却仍不放心的一种表现。

纳吉属于正式定约,所以,行礼时也必须有礼物作为定婚事的信物。《仪礼士婚礼》中说:“纳吉用雁,如纳采礼。”到了后代,纳吉所带礼物就比较丰富了。有时候是食品“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四洋红”或者“六洋红”即绸缎衣料四至六件,以及金戒指两只和金耳环一副,此外还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女孩自做的绣品等。

延伸阅读

吴自牧《梦粱录》

《梦粱录》是南宋吴自牧所著的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共二十卷。吴自牧是临安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但生平事迹不详。关于《梦粱录》的成书年代,根据自序中的“时异事殊”,“缅怀往事,殆犹梦也”等语句推测,可能是在元军攻陷临安之后。这本书仿效了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体例,记载了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史料。其中《嫁娶》中则详细记述了当时婚姻礼仪的完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