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59

第59章 问名以卜吉凶

中国古代的男、女在缔结婚姻关系的过程中,需要禁忌的内容比较多,“问名”这一仪节的本质含义即避免出现不应该有的婚配关系。

问名,是古代“婚姻六礼”中的第二礼。“问名”礼的最早记载见于《仪礼》中:“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问名礼的传承

“婚姻六礼”虽然作为一种婚姻制度被确定下来,但是,在日后的传承与发展中,却也是因时而异的。

东汉魏晋年间,战争频发,社会混乱,受此影响,当时的人大多都仓促成婚,往往是六礼不备,问名礼也就很自然的没有进行了。杜佑的《通典》中记载说:“自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六礼悉舍。”

到了隋唐,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六礼”也逐渐盛行起来。

宋代,问名礼还见于史册的记载,如《宋史。礼志》中说:“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问名这一礼俗在宋代时还有了一个别名——“系臂”。中有“问名即今之系臂”之语,可以推测,宋时订婚也许是以纱系臂,来表示双方已经系成姻好。真可谓是“千里姻缘一线牵”。

但是,到了明代,问名礼就很少或不再举行了。问名礼与纳采合并,有一个俗名叫“发媒”。

问名之礼

婚礼是继宗传代的大事,所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五个仪节都是在女方的祢庙(父庙)中举行,并且要像侍奉生者一样,在祢庙中为父亲的神灵设坐席以及可以用来倚靠的几,这其中含有听命于宗庙的意思,也都是郑重其事的表现。

纳采礼结束后,媒人出了庙门,并不回家。而是稍后执雁再次进入女方家的庙门去“问名”以便回去占卜男女双方是否和婚。问名除了用来卜卦之外,还有了解女家家族血缘关系的作用。这主要是避免同姓婚配而影响后代。

按照周礼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礼记。坊记》)。姓原本是古代氏族的标志,同姓就同族,血缘关系较近;相反,不同姓就不同族,血缘关系较远。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族内婚配不利于后代的繁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国语。 晋语》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惧不殖也”的说法。

除了同姓之外,古代禁止缔结婚约的限制性条件还有结婚年龄。西周礼制规定,男子20岁“冠而列丈夫”,表示成年。女子15岁为“及笄”,也就是成年。如果男女没有达到成年年龄是不得成婚的。此外,据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总体看来以后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

此外,不适合缔结婚约的情况还有服丧期。儒家礼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应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不得嫁娶。

延伸阅读

问名礼中用的庚帖

古人行问名礼时,将女方的相关情况写成文书,用以占卜吉凶,这种文书就是后来的庚帖。所以,人们也将问名礼称作“请庚帖”或者“合八字”。

清代的庚帖多为折子状,极富喜庆气氛。封面上一般写着“文定厥祥”、“天作之合”之类的吉语,也有的写着“鸾笺”二字。内容主要是记载订婚一方的姓名、籍贯、生辰和祖宗三代世系。庚贴中往往有一些特殊用词,如将男方的生辰叫做“乾造”,女方的生辰叫做“坤造”;落款的时间前面,男方通常写“龙飞”、女方通常写“凤舞”等。

这样的庚帖由媒人送到对方家中后,对方要郑重地压在堂前供桌的香炉底下,陈设供品并焚香祈祷,来卜筮婚姻的吉凶。如果在此后的3天内,家中人员平安或出现喜事吉兆,就说明“乾坤两造无冲”,婚姻祥瑞可配;如果发生了不吉利的事情或者凶兆,就说明八字不合,要另择佳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