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64

第64章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是新娘到夫家后的一个仪节,这个仪节可以说是新人从陌生人到夫妇的一个过渡,同时也为了体现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

黄昏时分,新娘被新郎“亲迎”回家,虽然“婚姻六礼”到此结束,但是,婚礼还没有结束。新郎新娘要进食新婚的第一餐,还要喝新婚的第一杯酒,这就是“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婚礼是“礼之本”。《礼记婚义》中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也就是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是为了体现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

具体仪节是:新娘到达夫家后,侍者交替为新郎、新娘浇水洗手,赞礼者这时已经为新人安排好了新婚第一餐的馔席。

古人吃饭的习惯和现代有些不同。在那时,饭桌上的食物是每人一份,不共用。可是,婚礼上的第一餐却是例外。

在新郎、新娘的中间摆着三个古代盛肉食的“俎”,其中一个放着几条鱼,另一个放着一只风干的兔子,还有一个放着一份乳猪。这三个俎中的东西是夫妇共同享用的,这就叫“同牢而食”,“牢”是指俎或者俎里的食物。同吃一份食物,这让原本素不相识的男女双方之间的亲密程度迅速提升。

可以看出来,新婚第一餐的饭菜非常简单。不仅如此,进食的过程也非常简单。侍者将俎中的食物加给他们,夫妇先吃一口饭,再喝一口肉汤,然后再用手指蘸一点酱吃,这个过程被称之为“一饭”。总共要重复三次,即“三饭”,对此的说法是“三饭告饱,食礼完毕”。

吃晚饭,还要进行“三”。古人饭后,要用酒漱口,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清洁口腔,另一个是安食。但在婚礼中,“”有三次。“三 ”中使用的酒器,前两次是爵,最后一次是卺。所谓“卺”,对剖而成的两半葫芦瓢,夫妇各那一半来喝酒,这一仪节就是“合卺而饮”了。

进餐完毕,侍者便为新婚夫妇铺好卧席,二人脱去礼服,新郎亲手解下新娘许嫁时系上的缨带,同房共寝。

由以上所述《士昏礼》中的婚礼过程可知,先秦的婚礼非常简朴,不仅夫妇成婚的菜肴仅有数品,而且没有庆贺和举乐的仪节。

乐是古代礼仪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喜庆的婚礼中却没有乐呢?《礼记郊特牲》说:“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乐是阳气,奏乐会使新郎新娘心襟荡漾,这与古代强调举止得体、强调女性的阴柔之美不相协调。此外,《礼记·郊特牲》中还有“昏礼不贺,人之序也”的说法,也就是说,婚礼是异性宗族繁衍之礼,家家都有,人人必经,因此不必举乐。

对于婚礼不举乐的缘由,《礼记禬曾子问》中则有另外一种说法:“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这即是说,妇家因女儿出嫁而离别,父母处于思念之中,无心举乐;而夫家则将因娶新妇而取代年老的母亲在家中的地位,不免哀戚,也无心举乐。

无论是哪一种理由,古代的婚礼都是在一种简朴而宁静的氛围中度过,这更能使新婚的男女双方以一种恭谨、庄严的心来对待即将而来的生活的巨大变化。

延伸阅读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在后代的演绎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是周代婚礼的仪节,这一仪节在宋代以后,演绎成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现代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闹洞房”。“闹洞房”时有一个几乎必不可少的节目,即让新郎、新娘一起咬一颗用线悬挂着的糖,或者苹果,这其实也是“共牢而食、合卺而饮”的遗风流俗,为了表示夫妇从此结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