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65

第65章 拜见舅姑,终成新妇

“拜见舅姑”是古代婚礼的一个重要仪节,只有通过这一仪节,新娘才完成了成妇之礼,才得到了新郎家的彻底认可,也往往意味着家庭主持大权的交接。

新娘进入夫家,完成了“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并与丈夫同寝,但并不意味着婚礼已经结束,因为新娘还没有完成“成妇之礼”,也就是说,她还需要经过拜见舅姑或“奠菜”两个仪节。

“拜见舅姑”就是拜见公婆,舅姑是古代对公公、婆婆的称呼。这一仪节通常在“亲迎”后的第二天早晨举行。

清晨,新娘早早起身沐浴梳妆,穿戴整齐后,以新妇的身份上堂拜见公公、婆婆。公公以主人的身份在阼阶上即席,婆婆以内主的身份在房门外的西侧即席。

新娘手里捧着装有枣、栗的竹篮,提梁上覆盖着“缁被里”的手巾。缁色布在外面象征着阳,

色布在里面象征着阴,取的是阴阳相交之意。新娘提着这样一个篮子,从西阶上堂,到公公席前行拜见礼,礼毕,将竹篮放在席上。公公抚摸竹篮,表示收下礼物。然后,新娘又捧着一个装有干肉的竹篮到婆婆席前行拜见礼,并将竹篮放在席上。婆婆举起竹篮,就表示收下礼物。在古代,向长辈进献礼物时,要把礼物放在地上或者席上,来表达对方尊而自己卑,不敢手授的含义,这与今天亲自交给对方表示敬意正相反。

接下来,主持婚礼的人代表公公婆婆用醴酒向新娘致礼,表示接纳新娘成为家庭中的一员。然后,新娘向公婆“馈特豚”,也就是进献一只煮熟的小猪。小猪经过左右对剖之后,先一起放入鼎中,食用之前取出来,分别盛放在公公、婆婆的俎上。之所以“馈特豚”,是为了表示新娘开始以媳妇的礼节孝敬公婆。最后,公公婆婆安排酒食款待新娘,以及女方家的有关人物,同时赠送礼物。到此,“拜见舅姑”礼就结束了,舅姑要下堂。以前,公公婆婆是从东面的阼阶上堂下堂的,因为那是主人专用的台阶。但“拜见舅姑”礼结束后,公公婆婆就要从宾阶,即西边那个台阶下堂了。相反,新娘则则要从东边这个台阶下去。在这默默的上下堂的行为中,新妇已经和公公婆婆完成了家庭管理权的交接大事,新娘从此代替婆婆成为家庭的主妇。

如果男女双方在结婚时,公公婆婆已经去世,那么,这个“拜见舅姑”的仪节也不能少,但这时就叫“奠菜”了。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即使父母已经去世,但是他们九泉有知,结婚这样的大事,一定要告诉父母。这就是在宗庙祭祀时,用“奠菜”礼仪拜祭公婆。周时的人实行四时之祭,春、夏、秋、冬,每季一祭,也就是每三月祭祀一次。新娘过门后,不出三个月就会遇到一次祭祀。因此,“奠菜”一定是在婚后的三个月内。即《士昏礼》所说的:“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到了宋代,人们认为三月而“奠菜”,相隔的时间太久,于是,《朱子家礼》将其改为三天,于是成为一种制度流传于后世。

“拜见舅姑”或者“奠菜”结束后,一场旷日持久的婚礼终告结束,新娘也终于完成了成妻、成妇礼,开始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了。

延伸阅读

“拜见舅姑”与“拜堂”

周代的“拜见舅姑”到了唐代就被称为“拜堂”,到了北宋,仪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婚之日先拜家庙,行了合卺礼,到第二天的五更,在一个桌子上放上镜台、镜子,对着进行礼拜,称之为新妇展拜。到了南宋,“拜堂”改在了新婚当日。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此后,就开始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即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后来,人们也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