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66

第66章 三朝回门,归宁父母

“回门”是古代“婚姻六礼”之外的一个重要仪节,它不仅表示着“新郎”在女方家庭中“半子”身份得到确认,双方家庭互致礼物也体现婚姻合两姓之好的意义所在。

在古代,“回门”也被称为“反马”、“归宁”、“拜门”、“回红”等。它虽然是“婚姻六礼”之外的一个仪节,但它也是婚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回门的礼仪结束后,婚姻礼仪才宣告完成。

先秦时,礼俗规定,天子、诸侯、大夫等人的女儿出嫁不坐男家的车马,而是坐自家的车马。这种礼俗在于女家向男方表示,如果夫家不满意,让她骑着马回家,以此来表示自谦;如果满意,归宁时即将马送还,以表示新婚夫妇感情和谐,故称为“反马”。《诗周南

葛覃》中也有关于“归宁”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回门”礼即已经存在了。如鲁文公在婚后偕新夫人齐姜回齐国探望岳丈就是“回门”之举。

回门的具体时间有不同的说法。有在婚礼当日回门的,有在婚后第三天回门的,叫“三朝回门”,还有婚后第四天回门的叫“回四”,婚后第九天回门,俗称“回九”。《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贾母与王夫人、王熙凤等商议说:“我看宝玉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用两乘小轿,叫人抬着,从园里过去,应了回九的吉期。”也有十天才回门的,俗称“九九十成”。甚至,在有些地区,新娘回门还有“叫对月”、“住满月”的。无论何时回门,这一风俗的实质都是婚后双方家人的第一次隆重聚会,故又被称为“会亲”。

“回门”的方式有接与不接两种方式。所谓“接”,是指由新娘的哥嫂或弟弟等家人前去男家接回;所谓“不接”即是新郎和新娘一同前往女家。接与不接,并无一定规矩。如,在河南嵩县一带,新娘由哥嫂去接,新郎也于同日前来女家谢亲。按风俗,新郎与新娘不能两人同行,因而往往由嫂子陪着新娘先走,再由哥哥陪着新郎随后。中午在新娘家宴饮之后,新郎先回,新娘则由父亲随后送去。在有些地区,“回门”风俗还异常庄重。如天津就有回门“三道行帖请新郎”的风俗。所谓行帖,是指女家发出三次请新郎新娘回门的请柬。第一道行帖的内容是:“谨詹某日洁治春觞,恭候鸳驾”;第二道行帖的内容是:“谨詹本日洁治春觞,恭进文轩”;第三道行帖的内容是:“恭请速光”。

“回门”的内容有两个:一是新娘向父母和家人介绍在男家的情况,主要是介绍女婿的情况;二是女婿拜见岳父母以及女家兄弟姐妹和族亲。因此,“回门”礼中新郎在女家要受到隆重的接待。如,在浙江地区,当新婿到达岳家后,即由岳家派人引见拜会各亲族和宾朋,俗称“认亲”,然后设宴畅饮,一些富有的人家还请戏班子演堂会。但是,有些地方对待新婿却有“谑郎”的习俗,即如同闹新房时戏谑新娘一样戏谑新婿。如,在陕南一带,新郎新娘回门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女家便端上一块大骨头。对此,新郎要把骨头上的肉全部啃完,否则人们会笑话新郎挑肥拣瘦。在河南东部地区,还有给新婿抹花脸等习俗。在女家,女眷们会乘其不备将锅底灰或颜料等抹在新郎的脸上,致使新郎成了个大花脸。按照大多数习俗,“回门”时新娘都会在当日返回男家。在有的地方,甚至落

日之前一定要赶回男家,据说回去晚了会

使婆婆眼瞎。回去时,女家会送些礼物让

新娘带回去孝敬公婆。所带礼物无硬性规

定,随地方风俗而有差异。

延伸阅读

古代“回门”为何带“烧猪”?

“回门”时必须携带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其家境而定。但在古代社会,礼物中最为重要的是“烧猪”。此时的“烧猪”,不仅作为礼物之一种,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象征新娘确是白璧处女。这是因为古代人非常注重女性之贞节。据《清稗类抄》记载:“(粤人)成婚之夕,喜娘为新郎脱鞋,即授一白巾,备交合后拭秽之用也,如有新红,即为完璧,可吃烧猪。”俞傅臣在《荷廊笔记》中也记载:“广州婚礼,于礼成后三日,以烧猪送行,其猪数多少,视夫家丰瘠,若无之,则妇为不贞矣!”也就是说,女家收到烧猪,就会分送亲友,以表示女儿冰清玉洁,让大家知道自家门风严谨;女儿回门如果没有烧猪,就有可能产生婚变,以至产生退婚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