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70

第70章 尊重逝者的小殓大殓礼

古代传统丧礼中的入殓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它们是丧礼中最重要的礼仪,显示了丧主对死者的尊重和敬意。

在古代士一族中,装殓尸体的仪节很有讲究,有小殓和大殓之分。

小殓是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中最重要的仪节,主要是为死者穿衣、加衾。这一仪节仍然在適室之内举行。小殓之前,先在房内陈设好必备的物品。如小殓的衣服和收束衣服的布,祭品和盥器,竹席、衾被及鼎和食物等。举行小殓仪式时,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左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跟据死者的身份来确定。但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之所以是十九套,汉代经学家郑玄曾解释说“法天地之终数”。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接着,士抬起尸体,众男女在两旁捧持着尸体,共同将尸体安放在堂上,用衾覆盖尸体,等待大殓。这也意味着死者正在一步一步地离开自己生活过的地方。

大殓是死者死后最重要的仪节,主要是将尸体装入棺柩。在将尸体装殓入棺之前,通常会在堂的西阶之上挖一个称为“”的坎穴,其深度以能见到棺与盖之际的木榫为准,这是为了方便将尸体装殓入棺。大殓时,在堂上张设帷幕。妇人们站在尸体西侧,面朝东。丧主与亲属则在尸体的东侧,面朝西,袒露左臂。司礼官在东阶上铺席,并依次陈放敛尸用的绞带、单被、絮被、衣服,最好的祭服放在外面。将尸体抬到大敛席上,按照与小敛类似的方法为死者加三十套衣服。穿完后也用绞带捆扎。这时丧主也在号哭顿足,而且不计次数。接着,丧主将尸体捧入棺木入敛,并在棺木四旁各放一筐炒熟的黍稷,这是为了吸引日后可能钻入棺木中咬噬尸体的虫蚁。做完这一切后就盖上棺盖,在上面涂泥。到此,大殓礼成。大敛以后,棺柩停放在適内,等待落葬。古人把停柩待葬称为“殡”,这也是后来“殡仪馆”的来源之所在。

大殓,在民间被称为“归大屋”,也同样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前与亲人的最后一别。通常情况下,大殓所用的棺材,喜用松柏而忌用柳木。这是因为松柏象征长寿,而柳树不结籽,有人以为会导致绝嗣。有些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还要掺一些杉木,因为有人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丧主捧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通常还要放一些陪葬物在棺内。或者将死者身前常用的东西或喜欢的物品放入棺内,意味着死者忙碌了一辈子,不能空着手走。另外,为了避免重丧,即百日之内再死人,有些地方在棺内还要放上镇物,如小镜子、木牌、五谷、生铁、鸡血、雀青石等。这些东西放完后,棺内的空隙用锯末包或棉絮填充严实,防备尸体在出殡时移位。

这些就绪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有些地方在钉棺盖时,会大喊“躲钉”。

无论是什么样的仪式,入殓都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死生之事的重视。

延伸阅读

入殓时的“开光”

开光,是为死者的眼、鼻、口、耳、心、手脚“开光”。通常由一名年长些的明白人或者死者的长子来做。事先准备一支新毛笔,亦可用细秫秸杆一头缠点棉花代替。“开光”时,在一小碟里放少许白酒(也有用净洁白水的),用笔或秫秸棉球蘸之,然后点在“开光”部位,每点一处还要说吉语。点眼时说“开眼光,看四方”,点耳时说“开耳光,听八方”;点鼻时说“开鼻光,闻味香”;点嘴时说“开嘴光,吃牛羊”;点手时说“开手光,拿钱粮”;点心窝时说“开心光,亮堂堂”;点脚时说“开脚光,上天堂”。于此,“开光”结束,这其中包含着家人对死者来世的真诚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