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75

第75章 关乎灵魂的不同葬法

葬法就是人们对死者尸体的处理方法,它是丧葬制度中的主体部分。不同的葬法显示的往往是人们对死亡的观念、对躯体的态度,当然也与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以及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丧葬的起源与原始人的灵魂观和灵魂不死的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人的躯体已死,该如何安葬死者的躯体,又该如何安置死者的灵魂,这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葬法。葬法也是我国丧葬礼仪中极为重要的一份子,因为它关系着人们对灵魂的不同看法,以及处置死者灵魂的不同观念。

从古至今,我国形成了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等多种埋葬方式。

土葬

这是我国古代通用的埋葬形式,不仅汉族以土葬为主,古代匈奴、突厥等民族也以土葬为主要葬式。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葬穴,将棺木深埋于土中,并以丘为标记。土葬的墓穴形制多样,最常见的是长方形土坑,也有“亚”字形的,腰坑放殉葬者及陪葬品。地下筑室墓穴多为皇宫、贵族使用,棺木放于室中。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这种葬法。大概那时的人类认为人的灵魂要去地下,所以把尸体埋在地下。还有人推测土葬的葬法与农业发展有关,与土地相关的农业推动了人们的亲土、恋土、入土为安等意识。此外,中国古代有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这也使得人们认为既然人是由土造成,死后自然还要回到土中去。

火葬

这是一种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存骨灰的埋葬方法。这种葬法也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记载:“羌人死则烧其尸”。这可能与羌族人从事游牧生产而居无定所的特性相关联。此外,火葬这种葬法与佛教也有一定的关系。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人们逐渐接受了佛教的观念。因佛教主张“四大皆空”,佛教追求的是精神或灵魂的永恒,这种永恒超越了形体的制约,不在拘泥于肉体。所以,佛祖死后采取了火葬这一形式。这种形式被人们仿效。汉族在宋代就已有了火葬习俗,元代,火葬更为盛行。由于火葬与儒家礼教不合,因此元、明、清三朝都有禁止汉族火葬的法令。

天葬

天葬,又被称为露天葬、鸟葬、风葬等。《隋书契丹传》中说:“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树之上,经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唐书肃慎传》中也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记载。天葬在藏族中使用的比较多。执行天葬时要将尸体放在天葬场的葬台上,再由喇嘛焚香诵经,然后由主持天葬者将尸体肢解,等待神鹰来食。人们认为这种葬法可以让死者的灵魂随同神鹰一同飞升而得到来世的幸福。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葬法外,还有一些地区实行水葬,即人死后,由喇嘛诵经,然后投入江河中,也有的盛于木匣中,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匣,沉尸于江河中。这有时用于处理特殊死亡,如得传染病而死的人,如暴死、难产死、凶死者等。有些地方实行树葬,即人死后,将尸体包裹后挂于树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凭风吹日晒,待皮肉烂掉后拾骨埋葬。有些地方实行崖葬,即将棺木安放在通风的岩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此外还有采用多种形式的复合葬、无法得到尸骸的衣冠葬以及悬棺葬等。

延伸阅读

神秘的悬棺葬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法,是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在中国悬棺葬的历史中,以福建悬棺葬的年代最为久远,大约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悬棺已不多见,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绝壁上还能看到一处虹桥板。悬棺遗迹最多的是四川珙县麻糖坝。这种丧葬礼制的产生和形成,与当地人民的灵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开,他们认为采用悬棺安葬死者,是为了保护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所以安葬的越高越险也就越能表现对逝者的敬意,同时,古人也认为悬棺葬可以使死者继续用他的智慧和权威,保护和监视他的子孙和臣民。

悬棺葬至今仍然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因为没有人知道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