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74

第74章 入土为安的下葬礼仪

丧礼的前半部分主要是通过停尸、小殓、大殓等仪节将死者遗体处理后装入棺柩,而丧礼的后半部分则主要是将棺柩安葬,让死者入土为安。使用棺柩并将其深埋,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

在古代礼仪典籍《仪礼》的《既夕礼》中详细记述了棺柩安葬的仪程,主要包括启殡、朝祖、饰柩车、陈明器、发引、反哭等仪节,这些都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内容。

启殡、朝祖

启殡,就是将棺柩移到堂屋正中准备出殡,这在天色微明时举行。启殡礼时,凡有丧服的亲戚都要参加,这时为了避免喧嚣之声的干扰,都不能哭泣。丧主到位后,司礼官会连续三次发出“噫兴”的叫声,这是在警醒死者的神灵,然后再连喊三次“启殡”,告诉死者的神灵准备出发。这时,棺柩左右的男女开始哭泣。与此同时,祝取出写有死者名号的铭旌插到重上。司礼官拂去灵柩上的灰尘,用小殓时覆尸的夷衾盖住灵柩。然后用轴车把灵柩运到祖庙。

朝祖,是将棺柩运到祖庙后所行的告别礼,其目的是表达孝顺之心,正如《礼记檀弓》中所谓“顺死者之孝心,哀离其室,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也”。

装饰柩车

由于棺柩内装有死者,运往墓地时唯恐路人厌恶、避讳,所以对棺柩要加以装饰。装饰的总体样式是是一座屋子。棺柩前挂一个竹制的“池”,棺柩的四周用白布围住,这叫做“帷”,再用白布覆盖棺柩的上部,这叫“荒”,连接“帷”与“荒”的“纽”要前红后黑,前后左右各一个“纽”,棺柩车的顶端用三色缯装饰,上红中白下苍,并用棉絮高高垫起。在棺柩的两侧各设两个“披”来固定棺柩,前面拴一个长绳,一人拉着,这就是“引”。

陈明器

《檀弓上》说:“夫明器,鬼器也。”也就是说,明器是孝子为死者的灵魂特设的陪葬器具。据《仪礼·礼记·既夕礼》记载,明器的排列是西边南头为上往北排,一行不够,再往南排。明器不单指祭器,乐器、兵器,乃至平时使用的生活用具都可以作为明器陪葬。

祖奠

祖奠,就是祭祀路神。古人出行,有祭祀路神的习惯。棺柩在出发之前,也要进行祖祭。通常是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祭祀路神,以此告知神灵,死者即将上路,希望保佑其一路平安。

遣奠

这是为安葬遗体而安排的,可以说是最后一次为死者举行奠祭,所以特别隆重。大遣奠通常是在安葬之日的天明之时举行,祭品的规格也超过前面所有的奠祭。

发引落葬

以上仪节举行完毕后,送葬的队伍就准备前往墓地。前往墓地的过程就是发引,这也是丧礼中的重要仪节。引,又写作“纼”,是挽引柩车的绳索,柩车启动前往墓地时,送丧者执引挽车走在前面,称为“发引”。前往墓地的道路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凹凸不平之处,为了防止灵柩倾斜、翻倒,棺柩两旁的“披”就派上了用场,通常是两位送丧者执一条“披”。

棺柩送至墓地后,在墓道的东西两侧放置明器。茵先放入墓穴,然后除掉棺饰和棺束,系好下棺的绳子,于是落葬。落葬时,死者的头朝北方,因为鬼神要到幽暗的地方去。这时丧主及亲属才可以放声痛哭。

反哭,这种仪节在前面一节中已经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延伸阅读

“挽联”、“挽幛”中“挽”的含义

在《礼记·檀弓下》记载说:“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引”也称为“绋”,从这句话可知,执引是亲友表示对丧事助一臂之力的举止。执引助葬,是古代通行的礼仪。

这种执引的做法作为人们彼此借以申述情谊、追思缅往的一种方式流传得很广,并有所延伸。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可以在丧礼中看到它的影子。如参加追悼会,人们在送的花圈的绶带末尾会写“某某挽”,“挽”字正是古代执引挽车送葬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哀悼死者的对联称为“挽联”、吊丧的布帛称为“挽幛”,送葬时唱的歌称为“挽歌”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