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77

第77章 庄严华丽的祭祀礼服

中国历来礼仪制度发达,各种礼仪规定的存在与发展也通过同样发达的礼服文化表现出来。在古代各类礼服中,祭祀时穿着的礼服最为庄严。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曲礼》中也说:“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后人注解说:“祭器可假,祭服宜自有。”也就是说,祭器可以借用,可是祭服却一定要是自己的,可见祭服的重要性。

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祭祀活动中天子、诸侯、卿大夫要穿着的祭服总共有六种,总称为六冕,即大裘冕、衮冕、適冕、毳冕、絺冕、玄冕。

大裘冕:大裘一般用黑羊羔皮制衣,由玄色(黎明前天空的颜色,即黑色)的上衣和缥色(大地的颜色,即绛色)的围裳组成。衣上画有日、月、星、山、龙、华、虫六种图案,裳上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种图案,合称十二章。冕,是一种礼冠,黑面、红里,顶上有板,称延,前低后高,如同俯视,表明王者的地位至高无上;冕的前后两端有用珠玉穿成的下垂的缨,称旒。王冠前后各有十二旒,每旒用十二颗五彩玉珠贯串而成。垂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表示王者不视非、不视邪。冕的两旁用紞悬挂瑱,也叫充耳,它的作用是为了塞明,表示天子有所不闻,不听谗言,不闻不急之言。总之,冕的设计既含有显示帝王至高至尊无比的地位的作用,又有规劝人君不尊大、不听谗、明是非、求大德的作用。

衮冕:衮冕由冠、衣、裳、绶带、蔽膝、鞋子、佩饰七部分组成。冠黑面、红里,形制与前述的冕完全相同。衮衣由黑色的上衣和绛色的下裳组成,衣上画有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种图案,裳上绣有藻、粉米、黼、黻四种花纹,共九章。蔽膝用熟皮制成,系在腰间的大带前面,悬遮在腹下膝上,朱红底色,上绘龙、火、山三章纹饰。鞋子是带有实心木底的麻鞋。佩饰主要有白玉佩等。

適冕:鷩冕的组成与衮冕基本相似,只是其冕八旒,其衣黑色,画有华虫、火、宗彝三种图案,其裳绣有藻、粉米、黼、黻四种花纹,共七章。

毳冕:毳冕的形制也与衮冕基本相同,只是其冕七旒,其衣黑色,画有宗彝、藻、粉米三种图案,其裳绣有黼、黻两种花纹,共五章。

適冕: 絺冕的形制与衮冕基本相同,只是冕有六旒,衣上绣有粉米花纹、裳上绣有黼、黻花纹,共三章。

玄冕:玄冕是黑衣、绛裳,衣无画绣,裳上绣有黑白两弓相背的黻形图案,冕有五旒。

古代女子的礼服特定的“六服”,即袆衣、揄翟、阙翟、鞠衣、展衣、缘衣。其中袆衣、揄翟是皇后、皇太子妃受册、祭奠和参加朝会等的礼服,阙翟是皇后参加普通祭典和祭祀宗庙的祭服。鞠衣是王后祭祀蚕神、诸侯之妻祭祀宗庙的礼服,展衣是卿大夫之妻祭祀宗庙的祭服、缘衣是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古代的礼服虽然在社会变动的冲击中有所沿革与发展,但周制礼服总是后世效法的经典蓝本。如宋代崇尚礼制,多次修订冠服制度后,祭服仍占很大比重。明代由于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故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皇帝、太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穿着衮冕之服,冕服自此成了皇室专属。直到清代为了强化异族统治,武力迫使汉族服满服,传统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纹被保留下来。

延伸阅读

十二章花纹的象征意义

古代礼服中的十二章纹饰有着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日、月、星含有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的意思;龙,能变化,富有神意,象征人君有善于变化的应变能力;山,有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能镇重安静四方;华虫,指有花纹的羽虫,这可表明王者有文章(文采)之德;宗彝,是指宗庙祭飨时用的虎彝和蜼彝,虎有威猛之势,蜼有睿智、孝心,以表示王者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指水草,取其洁,象征王者有冰清玉洁的品格;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土群黎向上归命的含义;粉米,指碎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象征君王有济美之德;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割断之意,象征君王有决断能力;黻,做青与黑两弓相背的形状,表示君臣可以相济,戒恶扬善,同时有取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含义。可见其不仅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更含有规劝人君要具备至善至美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