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78

第78章 《礼记》中的传统家礼

《礼记》构建的以父母、子女之间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礼仪规范,提倡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它不仅可以约束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行为和关系,而且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至今仍具有借鉴作用。

《礼记》记载了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王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礼仪,其中还夹杂了汉代初期的礼仪制度,它广泛地阐述了儒家关于礼制的精神以及构建礼制的意义,集中地反映了儒家礼治的思想和主张。《礼记》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到政治、道德、哲学、历史、祭祀、历法、地理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其中《曲礼》、《内则》、《少仪》等篇中关于家庭成员之间以礼相处的规范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在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方面,《礼记·内则》中说:做子女的,每天天刚亮就要起床,打扫室内和庭院的卫生,然后洗漱、穿戴整齐,到父母的房门前,和声细气地询问父母晚上休息得好不好。如果休息得不好,应该找出原因,及时想办法解决。如果父母身上有痛痒之处,则要帮助抓搔,让他们感到舒服。《礼记王藻》中则说:父母呼叫时,子女应马上答应,不能违背。如果正做事情,要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赶到父母身边来;如果正在吃东西,要立刻吐出来,跑步迅速来到父母面前。除此以外,幼童还要避免做一些让父母担心、操心的动作或事情,如“不登高、不临深”等等。子女在外出时,要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即出行前要把去向告诉父母,回家后一定要先面见父母,以免父母牵挂、担心。在与长者交流时,《曲礼》说:“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即在同长者商议事情时,一定要递椅子和手杖到长者跟前。长者问话,不谦让就答,不符合礼。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礼记曲礼》要求儿童或晚辈“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奥”是屋内的西南角,这通常是长辈的居所,小孩子不能住;古代也没有桌椅,人们坐卧都在席子上,所以小孩子不能一人坐在席子的中央;走路时幼童不能走在甬路的中间,要靠边儿走;不能站立在门的中央等等。

《礼记》中不仅有琐碎的仪节,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以及精神境界的要求。如《礼记曲礼》中说:“幼子常视母诳。”母亲要经常把不欺诳的道理讲给孩子,使他知道。父母更要在子女面前作出诚实不欺的榜样。父母还要教给孩子与他人相处的礼仪,如《礼记少仪》中要求孩子做到“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毋拔来,毋报往,毋读神,毋循往”。即不能偷看别人的隐私,不邪眉挤眼与人纠缠,不能揭别人的老底、旧账,不能有戏弄、侮辱别人的神情和动作,平日行动要安祥,不要慌慌张张地跑来跑去,不能轻慢了鬼神,不要追忆、留恋过去那些不正当的事情,等等。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礼仪》中还有很多关于去别人家做客的礼仪,以及就餐过程中的礼仪、不同性别的人相处的礼仪等,这些对我们今天培养一个举止优雅、有教养懂礼的人来说仍然有着参考价值和意义,因为这都体现了对长者以及他人的尊重。

延伸阅读

孔子教子学“礼”

在《论语·季氏》中记载着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事。有一天,孔子独自站在庭中,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被孔子叫住,问孔鲤学《诗》(即《诗经》)了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对孔鲤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出有文采的话。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又有一天,孔鲤从院里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问孔鲤学礼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说,不学习礼就难于立身做人。于是,孔鲤就去学习礼。

这件事历来被传为美谈,通常被称为“庭训”、“诗礼垂训”,孔子的后代则称之为“祖训”,自称“诗礼传家”。古代很多书香之家的大门上都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字,以标榜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