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83

第83章 兄友弟悌的兄弟之礼

古人把父子之“孝”与兄弟之“悌”相提并论,认为“孝悌”是礼的核心,是为人之本。如果每个人都行孝悌之礼,那么犯上作乱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礼记中庸》中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义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传统礼仪将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四种关系并列,可见它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家庭,多为妻妾制。所以,家族中既有同父同母的兄弟,也有同父异母兄弟、同母异父兄弟、异父异母兄弟等情况。当然,这其中同父同母的兄弟之间关系最为亲密,而其他的在亲疏上就有了差别。如在西周时,就规定正妻的长子为嫡长子,由他继承父权,他的子孙后代的系统称为大宗。而他的弟弟们则分出去另立系统,称为小宗。妾所生的儿子都称为庶子。嫡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庶子。嫡长子生的许多儿子,也按这种规范划分大宗与小宗。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这对于统治者尤为重要。在宗法制度下,嫡长子甚至拥有对胞弟的生杀权。西周时确立的宗法制到了春秋战国时就已有所衰退,不过这种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却始终没有变,一直成为我国二千年封建宗族制度的核心。

正因为有了宗法制区分出的尊卑、亲疏、长幼的差别,人们制定了一些礼仪规范来约束相互的行为和权力。总体而言,兄弟之间的礼仪规范是“兄友弟恭”或者“兄仁弟悌”。

俗语说:“长兄如父。”兄长要有父亲般的慈爱,同样还要担负起像父亲一样的教育责任。《大戴札记曾子事父母》中对做兄长的提出的要求是:兄长在弟弟成年时,要及时为弟弟举行冠礼;等弟弟到了结婚年龄,兄长又要为弟弟结成好的姻亲。日常生活中,如果弟弟的行为合乎正道,就赞赏他;如果不合正道,就要用礼来管教、帮助他;如果弟弟实在不可救药,也只好抛弃他。

对作为弟弟,面对兄长要表现出恭敬与顺从,并心怀报答之情。在《礼记内则》中规定:一家的嫡子、庶子要恭敬地

对待嫡长子夫妇。嫡子和庶子即使日渐富贵,也不能去嫡长子家炫耀;嫡子、庶子中如果有人得到馈赠器物,必须把最好的献给嫡长子,次等的留着自己用。祭祀时,要等嫡长子祭祀完毕,才可以进行自家的祭祀。家境富裕的,要准备两头祭牲,把其中好的祭牲献给嫡长子。

《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中对弟弟的要求是:“尊事之,以为己望也;兄事之,不遗其言。”即要尊敬地侍奉兄长,把他看成自己的榜样;兄长的吩咐和教诲,一句也不能忘记。具体而言,就是吃东西要让兄长先吃,干活要弟弟抢着去做;走路时,弟弟不能走在兄长前面;看见兄长走过来,弟弟要起立迎候;弟弟不可冒犯兄长;不可在兄长面前表现出倦怠松懈的神情等。

总之,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兄弟之礼非常重要;在长幼有序的等级秩序中,热价更强调弟弟的“悌”与“恭”,这都是古代家庭礼仪的本质体现。

延伸阅读

晋代兄友弟悌的道德模范

晋朝初年,有一对名为王祥、王览的两个兄弟,母亲朱氏是王祥的后母,所以偏爱王览。王祥在朱氏面前动辄得咎,轻则挨骂,重则受到鞭打。每次母亲打王祥时,王览就抱着哥哥不放,暗自流泪。王览长大后,经常劝母亲对王祥好一些。但是,朱氏为了刁难王祥,总是让他做一些难以办到的事,如果做不到,就以此为借口痛加责罚。每遇此时,王览总是与哥哥一起去做,迫使母亲不便责罚。父亲死后,王祥治丧尽孝,颇有名声,朱氏非常嫉恨,就企图害死王祥。一天,她在酒里下了毒,送给王祥喝,王览发现母亲神色异常,就夺过酒怀要喝。王祥醒悟后也抓住酒杯不放。兄弟二人谁也不肯放手。朱氏见状只好拿走酒杯。此后,朱氏给王祥的一切食物,王览都要先尝一尝。朱氏惟恐王览遭殃,就再也不敢试图投毒杀子了,并在王览不断的劝解下,逐渐对王祥好起来。王祥和王览这一对兄弟的行为被人们称为兄友弟悌的道德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