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82

第82章 父慈子孝的父子之礼

在儒家的观念里,弘扬父子之道是国家治理的前提之一,所以,把父子之伦放在人伦规范的首位,父慈子孝的父子之礼也就在家庭礼仪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子女以孝侍奉父母更是子女的行为准则,是天经地义的事。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不仅如此,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的关系也是最为稳固的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中,其他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才能稳固。所以,父慈子孝的父子关系历来受到儒家的重视。

首先父母要慈爱,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爱上,还有严格的教育。后者尤其重要,《三字经》中就说“养不教,父之过”。首先要教子女仪态言谈、待人接物、孝悌之礼以及文化知识,还要教子女如何做人,拥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故事说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小儿子哭闹着非要跟去。曾妻随口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当她刚从街上回来时,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她急忙阻拦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他们没有分辨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学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那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啊!”曾子为了兑现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不惜杀猪践约,这个故事一直都是家庭中进行诚信教育的典范。类似于这样父母严教子女的故事在我国古代盛传着很多,如“孟母三迁”等。

子女长大后感恩于父母在生活上的关爱以及在品德做人上的严教,应回报父母以孝顺。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孝敬”的主张以区别“孝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孝养”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而“孝敬”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后汉书》说:“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业。”具体如何为“孝”,《礼记内则》中做了具体的规定。

晨昏定省。儿女和儿媳们在鸡鸣时就起床梳洗,穿戴整齐,然后来到父母的居处,恭恭敬敬地问候,小心翼翼地服侍父母起床、盥洗和饮食。然后才可以自己退下来去吃早饭。傍晚,又要为父母安顿好床铺等。

一切都顺从父母。在古代社会,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以,在父母跟前,有所使唤时,要立即答应。对于父母交给自己办的事,都要记下,然后亲手处理。在父母面前不要随便讥评别人,亦不要随便嘻笑,不得放纵自己、心要肃敬,貌要庄重。即使父母有了过失,子女也要低声下气,和颜悦色,用温柔的声音规劝,如果规劝不被接纳,就要更加孝敬父母,用孝心来感动父母,等父母有了喜色,再进行规劝。即使父母发脾气,鞭打自己皮破血流,也不敢怨恨,而是振作起来,照旧孝敬父母。

类似于这种家庭礼仪中“孝”的行为的规定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这种以“孝”为主的家庭礼仪使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的孝子,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孝”文化,这种孝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也仍然得到人们的提倡。

延伸阅读

《二十四孝》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继承并发扬这种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具体是指:虞舜孝感动天,汉文帝试疾尝药,曾参心痛感啮指,仲由养亲远负米,闵损痛单感后母,郯子扮鹿求鹿乳,老菜子舞彩娱亲,董永卖身葬父,丁兰思亲刻木像,江革负母孝感盗,陆绩念母怀丹橘,郭臣埋子得黄金,黄香九龄扇枕罩,蔡顺桑椹感强寇,姜诗孝感泉涌鲤,王裒闻雷泣墓,曾氏守节奉瞽姑,王祥卧冰求鲤鱼,吴猛代亲供蚊噬,杨香救父手缚虎,孟宗哭竹冬生笋,庚黔娄尝粪心苦,朱冒寿弃官访母,黄庭坚涤母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