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89

第89章 日常礼仪之言语辞令

人生活于群体之中,语言就是群体交流的工具。古人常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同人的仪表神态一样,是内心德行的体现。所以,语言文明、言辞有礼也是中华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于群体之中。在群体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中,言语辞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不仅如此,言语辞令还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外化表现。从彬彬有礼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之真、情感之诚。所以,言语辞令也是古代人礼仪修养的重要范畴。

言语辞令要沁心悦耳

《礼记》中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弟子规》中对言语辞令的要求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即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此外还有“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意思是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汉代刘向的《说苑修文》中也说:“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声音应对者,所以悦耳也。”后一句明确说明,人们在说话时,应讲求声音之美以及言谈的仪态之美。这不仅是言者自身修养的体现,也让听者有如沐春风之感。

言语辞令要谨慎合理

俗语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其本意是说,说出的话无法收回,就必须信守承诺。但同时也可看出,说话是需要谨慎的,因为它一经说出就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因此,古人要求言语辞令必须谨慎合理,即清楚说话时自己的身份、场合与对象,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应当说恰如其分的话。

《论语季氏》中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说,与人相处时要注意言语辞令,以避免犯三个错误。第一是在没有轮到自己说话时就抢过话题急于表达,这是“躁”的表现,说明言者自身修养不够;第二是该说话的时候,怕担责任而缄口不言,这是逃避责任的表现。第三,说话时不能做到察言观色,如同盲人一般。这样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会影响他人的心境而带来不良后果。《论语卫灵公》中还说:“可与言之而不与言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一个真正知礼、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懂得在该说的时候直说,不该说的时候保持沉默的。

言语辞令要称人所长、避人所讳

《弟子规》中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人无完人,人各有其长,亦有其短,在言谈中不能揭他人之短,不能随便说他人隐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称赞别人,这也是言谈的礼仪,也是勉励他人的一种方式。当然,这并不是文过饰非,《养正遗规朱子童蒙须知》中又说:“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也就是说,对待他人的过错,根据具体情况,寻找适当时机,以妥帖的言辞和态度委婉指出。

除了以上大的方面,古代礼仪对言语辞令还有许多细节的规定。如“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这是对在与卿大夫谈话时视线位置的规定。“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这是孔子对言语辞令需真诚可信的评论。此外还有诸如向国君进言,一定要等国君坐下,到别人家做客,自己一定不要在主人发言之前先说话等。

延伸阅读

魏晋才子裴秀学礼

裴秀,是魏晋时期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地图学家,人们将他与欧洲学者托勒密比喻为古代世界地图发展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裴秀很小时候就博览群书,并在实践中学习礼仪。

裴秀出身于官僚士族家庭,祖父和父亲都在朝为官,所以,家中经常是宾客盈门。每当家中宴请客人时,母亲总让他端饭送菜,服侍客人。裴秀把这个过程也当做一个学习的机会。在接待宾客中,总是借机和客人交谈几句。由于他言语虔诚、举止有礼,客人们也都很喜欢他。裴秀也因此养成了优雅的谈吐,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以至于去他家拜访的客人,往往还要专门去看望他这个小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