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92

第92章 纷繁复杂的见面礼

初次见面行某种礼仪,以表示友好或者敬意等感情,这就是见面礼。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见面礼都是人们之间所必须的一种礼仪需要,虽然它的具体形式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无论是亲朋好友会面,还是洽谈商务事宜,人们见面都要行礼。今天的人们在见面之初所行的最普遍的礼节就是握手礼,这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行礼方式。在我国古代,并没有握手这种礼节的,那么,古人在见面之初行什么礼呢?

独具特色的跪拜礼

跪拜礼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礼节。古人因为总是席地而坐,所以,行礼的方式主要是跪拜礼。按照周代的规定,根据当时跪拜的动作和对象,跪拜礼共有“九拜”,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稽首通常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稽首大礼。

顿首,是拜礼中次重者。行礼时,以跪的姿态,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就立即举起。通常用于下级对上级以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空首,是拜礼中较轻的一种礼节。行礼时,两手拱地,低头至手而不着地。

振动,这是一种用于丧事时的礼节。行礼时,不仅要跪拜、顿首,而且拜后还要“踊”,即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达极度悲哀之情。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为“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之后为了回报他人的行礼而进行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古代军队中以及女子的一种跪拜礼。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汉代以后,随着高座、凳椅等的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于是,见面的礼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跪拜礼却作为等级差别的标志而依然存在于官场之中,以及民间某些特别活动中。

最为常见的揖礼

揖礼,也称为“作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礼起源于周代以前。具体姿势是双手抱拳前举。在周代上层统治阶级内部,作揖的形式当时已有很多种,如王者之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具体用哪种要视双方的地位和关系而确定。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这是一种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

较晚出现的请安礼

这是出现较晚的一种见面礼节。它起源于契丹族建立的辽代,为后代人继承下来,尤其称为满蒙人特有的礼节。在相见行礼时,男女皆一足跪,一足着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演变为男子屈右膝,左腿半跪,左手着地,口中说:“××给××请安。”通称为“打千儿”。女子则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然后右脚后支,庄重缓慢地屈膝并低头,同时口称万福”

以上只是古代见面礼中比较重要的几种,我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其他一些表达友好感情的见面礼节,如叉手礼等。

延伸阅读

行礼“唱喏”的由来

唱喏也是古代男子的一种见面礼节,即在给人作揖的同时扬声致敬。这通常用于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喏”原为应答之声,东晋时王氏子弟相互以此为礼,当时人都觉得非常奇特,后来在人们之间流传并普遍应用。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曾非常有趣地描写了这一现象:“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于江左诸王。方其时,唯王氏子弟为之。故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诸王如何,答曰:‘见一群白项鸟,但闻哑哑声。’即今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