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93

第93章 虔诚谦敬的拜访礼

人与人之间相互拜访是最为普遍的社交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主人与客人之间也有很多的礼仪规范需要遵循,否则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失礼。

在现存最早的礼仪典籍《仪礼》中,有《士相见礼》一节,详细描述了初次拜访地位相同之人,或者地位低者拜访地位高者所持的礼节,礼节比现代要隆重、复杂得多。

拜访之前,拜访的人一定要准备拜访的礼物。因为古代的很多礼仪中都规定,初次求见所尊敬的人,一定要带见面礼,以表示诚敬。《士相见礼》中规定,士与士相见、士见大夫、新臣初次见君王都带雉前往,下大夫之间相见以雁做礼物,上大夫之间相见以羔羊为礼。选用哪种礼物,与所选用之物的特点以及受访者所应该具备的品行相关。士之所以用死雉,是看中它不为食物所引诱,不为威力所慑服,宁死而不被畜养的品行,以此象征士所应具有的行威、守节、死义的品格。用雁,则“取知时,飞翔有行列”;用羔,“取其从帅,群而不党”。

拜访者拿着雉前往,到了主人家门外,通过摈者(即协助主人行礼,导引宾客、传递话语的人,类似于后来的门童)传达求见主人的愿望,而主人则会表示不敢让客人屈驾登门,请拜访者先回府,自己当亲自登门拜访。同样的行为要经过两次,主人便答应相见。

见面之前,主人还要再三推辞拜访者所带的礼物,而拜访者则表示不带礼物不敢见所尊敬的人,主人表示实在不敢担当如此重礼。三次之后,主人表示无法推辞,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出门迎接拜访者。主人揖请拜访者进入大门,行再拜礼,接过拜访者手中的雉,拜访者交给雉后也行再拜礼,然后出大门。这是为了体现君子行礼有节之意。既然已经拜见,就不敢再打扰。此时,主人为了表达希望与拜访者结交之意,便让摈者到门外请拜访者再次入内,与主人叙谈。这时,拜访者和主人再次会面,进行叙谈,然后告别。主人送到大门外,向拜访者行再拜礼。至此,相见的礼节还没有结束,主人还要进行回访,士相见礼才能完成。

《仪礼》中的“士相见礼”在后代发生了一些变化。

士大夫阶层在登门拜访时要先投刺,即投名片。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项刺在小号的竹片上,在纸发明后就写在纸上,这叫做“谒”或“刺”,所以,拜访又称为“拜谒”。唐宋以后,“名帖”的使用相当盛行。学生、下属拜谒老师和上级,都要先投递“名帖”,然后方能谒见。但到了明清之际,又盛行只投刺、不见面的习惯。拜客者并不是真的想拜客,只为了不失礼表明“来过了”。

“名帖”投递后,得到主人允许就可在主人家人的引领下进入拜访。但是,到别人家做客,言谈举止都要有所约束,不能够像在自己家时那么随便。《礼记曲礼上》上就记录了许多做客的规矩,如登堂入室要高声探问,看到门外有两双鞋子,听到屋内说话声,才可进屋,没有听见说话声就要在门外等候。进屋后目光下垂,不可东张西望。房门原先开着的仍让它开着,原先关上的也要关上。主人不先开口问,客人不可先开口说话,等等。

客人告辞时,主人通常要婉言相留;客人执意要走,主人则需起身送客,根据主客关系的不同以及客人的身份,送别的远近也有所不同,或送至屋门、或送至家门,或

送至路口等。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拜访礼是人们社交活动中应该遵守的礼节,主人是否殷勤周到也体现了客人受欢迎的程度。

延伸阅读

古代迎宾之“拥彗礼”

迎接客人,古代有拥彗之礼。“彗”就是打扫清洁用的扫帚。

古人不论贫富,往往独门独院,所以,有客人来拜访时,为了表示敬意,就要把大门口清扫干净,这也称“扫门”。据《周书·儒林·熊安生传》记载,北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得国后,初次到邺地(原属北齐)。曾经为北齐做过国子博士的熊安生听到消息后,赶紧吩咐众人扫门。家里人都觉得很奇怪,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熊安生便解释说:“当朝周皇帝是一位重道尊儒的皇帝,他来到邺地,一定会来我家。我要快点把门口扫干净,提前做些准备。”果然,没多久宇文邕就到了熊安生的家。

熊安生为了表示欢迎,他是实实在在扫地,“用彗之礼”还有一种是虽然手里拿着扫帚,但并不扫地,只是表达迎人的意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