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
47573100000027

第27章 关于公司政治方面存在的误区

在关于公司政治的问题上,目前还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我所在的单位或我的工作环境没有“公司政治”现象。

你所在的单位或工作环境真的不存在公司政治吗?回顾一下本书的内容,认真阅读一下专栏4-1的案例,你可能就会改变你的观点。首先,现实告诉我们,不论你是否喜欢,公司政治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是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了但不愿承认。我们在前面曾讨论了组织资源的问题,任何一个组织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资源是保证个人和团队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要获得这些资源,就需要动用积极的“政治手腕”。当“人们发现获取和使用权力会帮助其完成目标时,人们就会使用政治”。

指出,由于作为组织一部分的决策、冲突和知觉创造了个人差别和非理性标准起作用的环境,而这些因素不能仅通过正式的方针、政策和职位权力来处理,所以,没有政治手腕是不可能的,也可能是不合适的。

待他们遇到的问题,即过分强调他们的技术或专业优势。他们忘记了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团体,而不是由机器组成的。并且,在一个学习型环境中,在那个强调以理性和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人们特别容易忘记这一切。而在由人构成的组织以及由组织构成的人类社会中,有他们自己的行事规则,而且是与技术所关心的效率和效果毫无关系的行事准则。

其次,职场政治还影响组织的升迁政策。组织面临的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组织提高其灵活性,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工作形式得到普及和推广。在这种组织形式中,团队成员不仅要有技术和专业优势,更要具备合作和牺牲精神,以及整合团队资源的能力。在那些强调组织灵活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组织中,当管理阶层考虑升职人选的时候,候选人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成为最关键的条件。因为这些组织认为,走在前面的人永远是与周围的人相处和谐的人。

最后,对于组织的各级管理者来讲,政治更是一个时常围绕在身边的游戏,因为组织本身就是政治的温床。在组织的规模与政治出现的频率之间、组织中的职位高低与政治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系,这就是,组织的规模越大,政治也就越多;在组织中你的职位越高,政治就离你越近。这种情况在中国以前的国有企业表现尤其明显。中国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存在一个弊端,即“婆婆”太多,这些“婆婆”们出于自身部门利益的考虑,都要利用权力在一些有影响的企业里安插与他们有各种关系的人,这样就在一些国有企业形成了副总与副总之间互不买账,甚至总经理都不敢得罪副总的情形。不仅如此,在某些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2004年第3期《经理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组关于老板与“潜规则”和企业十大“潜规则”的系列文章。在企业十大“潜规则”中排在第一的就是“董事会是橡皮图章”。文章说,经理们要对公司的业绩负责,而拥有战略决策和人事决策权的董事们却置身事外,这种怪事经常发生在各类企业之中。在中国的部分企业里面,董事会更多呈现出一种政治实体而非经济实体的特征。中国企业董事会通常由企业的股东单位或上级机构所委派,他们代表着各种利益集团资本的意志,成员之间彼此立场各异,在公司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上难以达成共识。董事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玩弄权术和争夺控制权的场所。董事会成员个人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也使他们很难履行董事会的功能,理想的治理机构中的董事会,应该扮演公司咨询专家、战略顾问、长期规划者、投资者、关系协调者及薪酬顾问的角色,这就需要董事会成员具备相关战略、经营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国内的一些企业,却很少有“懂事”的董事,经常是稀里糊涂地作为资本的代表参与到企业中来,稀里糊涂地开会,茫然不知地举手,人云亦云地表决。就这样,董事会变成了“橡皮图章”。

是对部分企业公司政治和“潜规则”的真实写照。

误区二:凭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表现就可以获得发展,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公司政治而自寻烦恼。

具备专业技术优势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只是获得职业计划成功的一个要素,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是你的能力、表现以及业绩能否能够得到组织中你的上级、同事或下属的认可。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调整思路:

一是要改变传统的“谦让”思维。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比较尊崇谦虚和谨慎,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一例。但在职场政治中,这种谦虚和谨慎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多余的。当你在寻求提升的机会或试图使你的工作成就得到承认和奖赏的时候,谦逊可能并不能够为你增加砝码。因为你的谦逊带来的不仅仅是机会的丧失,而且由于你一贯的谦逊,可能还会在组织的其他人中形成“反正他都不感兴趣”的误会,这种误会如果长期得不到解释,人们可能就会漠视你的存在和内在需求,甚至将你的功劳记在其他人的身上。当你看到那些不如你的同事、下属都跑在你前面的时候,你的信心就会动摇,工作的满意度也会降低。

二是要改变传统的“只干不讲”的“低调”思维。传统教育倡导人们要一辈子做好事,而且要默默无闻不留名。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组织资源的限制和个人职业发展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只干不讲”在有时候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人们要得到应得的东西,就必须“既要干,又要讲”。这里的“干”指干工作,“讲”指使自己的业绩得到应有的重视,防止别人占有自己的成果。不仅工作要干得漂亮,讲也要讲得有水平。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四个“恰当”的原则: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做了一件恰当的事,被恰当的人看见、知晓或认可。

三是要改变坚持己见的“固执”思维。首先需要解释一下“坚持己见”一词的含义,它既可表示某人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也可表示固执己见,顽固不化。这里所要表达的主要是后一种意思,主要说明个性特征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如果你的性格具有攻击性或过分张扬,你所取得的成绩也会被抹杀。专栏4-1中那位富兰克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尽管他才能出众,但因过于强硬,最终成为公司政治的牺牲品。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具有这种性格的主管,就要注意你的性格对你的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的建议是,第一,虽然改变性格是非常困难的,但并非意味着束手无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弥补你的性格缺陷。比如,在你组阁的时候,在你的搭档中物色一些能够与你的性格互补的人。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直率或攻击性性格的人,在你的搭档中就应该有一些防御性性格或慢性子的人。这样,当因你一时性起引发冲突时就不至于无人收场。如果沟通不是你的强项,你的搭档中就要有善于倾听和沟通的人。当需要与各种利益群体讨价还价时,就由他们出面来应对,你所要做的就是事先制定好你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幕后”对事件的进程进行观察和控制。第二,尽量克制你的性格,特别是在你的上级面前不能过于张扬,并注意你与上级沟通的方式和讲话的艺术。有一则短信非常形象的描绘了针对不同的人讲话的艺术性:“对下级讲话:我强调几点;对同级讲话:我补充几点;对上级讲话:我体会几点。”这种讲话的艺术性其实就是典型的职场语言。它既体现了权利和权威,比如对下级讲话就需要体现你的权威,同时也照顾了“面子”;比如对同级的“补充”、对上级的“体会”,都是对对方“面子”的维护。不仅如此,在“补充”和“体会”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职业人士必须要学会这种职场语言,千万不要将此看做是油滑、奉承或拍马屁等人们通常认为的其他不好的东西。请记住,领导也是人,也有面子,大凡当领导的人,都需要“抬轿子”或者“拍马屁”的人。只要不违背基本的原则或不至于太“肉麻”,一切都是可以容忍的。第三,经常和你的上级交换意见和看法,让他了解你所要做的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第四,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且你的专业和技术非常棒,当你的下属向你求助时,千万不要责怪,因为责怪必然带来关系的疏远,而应趁此机会展示你的优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帮助带来的是你的权威的建立和下属对你的高度的承诺。

误区三: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权利和资源是所有人都遵守的游戏规则。我如此,别人也同样如此。

我们在讨论“为什么要关注公司政治”时谈到,如果组织有非常充足的资源保障,人们努力工作,靠自己的奋斗和业绩就可以得到应有的报酬,靠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晋升,不必看人的眼色行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位于技术和专业水准,那么就不会存在公司政治,也就无所谓游戏规则,我们也不会犯错误。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组织在现实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现实中的确也有一些管理规范和讲究信用的组织。即使公司被认为是一个待人很好、尊重每个人的能力、承认和鼓励个人的创新精神、一直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的理想工作单位的公司,也不能够杜绝这类活动,只是尽量把官僚作风和政治游戏降到最低限度。

规则,但这也仅仅是一种“可能”,或者是一种暂时的相关利益集团的“平衡”状态。当所涉及的资源和权力对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时,约定俗成的规则也有被破坏的可能。另外,企业中的游戏规则大多与老板有关,有的老板本身就是这些潜规则的制定者。当老板们意识到已有的规则不适用时或企业的老板更换后,原有的规则就会被修改。由于“优秀的老板都是口是心非的”,的经理人。美国沟通管理协会的调查也从另外一个层面支持了这种观点,调查发现,有64%的企业员工通常不相信高层主管所讲的话。

心非冶理解为完全不讲原则的行为,而应该是“随机应变”的职场观念。职业人士需要牢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与你一样的品德,在资源、权力和利益面前,人们往往是不会谦让的,在你背后穿小鞋、捅刀子的事情可能也是层出不穷的。对此,我们既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也不要过于天真。中国有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防人害己,就必须能够随机应变:一方面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参加竞争;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有人在背后“打黑枪”。

误区四:公司政治就是玩弄权术,是小人才关心的事情。

茫茫人生路,需要有人正确地指引。人生的道路非常漫长,就如同在原始树林和沼泽中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迷失方向,陷入泥潭。对于那些在职场中拼搏多年的人来说,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有的人不喜欢公司政治,对那些擅长玩弄政治手腕的人充满了不信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良的政治行为会导致某些个人以牺牲他人甚至组织的目标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客观地讲,权力和政治手腕的运用也有积极的一面,现实中有不少人之所以要运用政治手腕以获得权力,主要还是出于完成自己的目标的目的。我们不应因人们对组织政治行为普遍存在的不认可而忽略了政治行为在组织中存在的必然性。

接下来我们要回答关于公司政治行为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的问题。在此,作者向读者推荐专家们的研究结果,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和了解两者之间的行为模式及其特征。

威廉·萨蒙和罗斯玛丽·萨蒙在其《职场政治规则》一书中,从13个方面对积极的公司政治和消极的公司政治进行了区分。他们认为,积极的政治行为继承了关于“政治”一词的基本含义,即讲究实际的智慧、审慎的、明智的和具备交际手腕的。而消极的政治行为则体现了“政治”老奸巨猾和不讲道理的一面。作者认为,个人的态度、经历、发展目标、当前的困扰和个人信仰是决定人们是有意排斥还是主动顺应公司主流生活的重要因素。他们建议人们应采用一种较宽阔的视野和较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和挑战有关公司政治的荒诞说法,以增强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一个人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决定了他把什么行为看成是政治行为。同样的一种行为,有的人会认为是“政治行为”,而另外的人则可能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对政治的认识就像去发现美丽,它取决于是否出自情人的眼睛。

约翰·科特则从多元化和依赖性的角度,阐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政治行为给组织带来的不同结果。他认为,影响管理和专业工作的主要变革将会造成形形色色的人员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而这种依赖将产生更多的冲突和可能发生的冲突。如果对这些冲突处理不当,将会产生官僚主义的钩心斗角、本位主义以及危害极大的权力斗争。这一切又将带来更大和更消极的差异和更严重的相互依赖,进而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扼杀创新精神,疏远关系,挫伤积极性。而如果处理得当,则会是另一种情况,在这种状况下,将会产生具有独创性的观点、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又将消除无益的和不必要的分歧,减少相互依赖,从而使企业更具竞争性,能力更具适应性和应变力,企业生活也更富刺激性。

总结我们前面的讨论,我们应当学会能够以一种较宽阔的视野和较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和挑战有关公司政治的荒诞说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够了解和掌握如何在积极的公司政治行为和消极的公司行为之间进行区分。这样我们就具备了一种信念,即玩政治不一定意味着要出卖自己的道德原则,也不用踩着同事的肩膀往上爬,更不是一味地拍老板的马屁。政治完全可以有别的玩法和赢法。本书“职场规则建议”一章将对此作专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