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54

第54章 共产主义社会(1)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如鲍·斯拉文认为:“这段话揭示的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这是众所周知的理想。但是,迄今为止,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就连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拥护者,也都没有正确理解这个理想。”[俄]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当代解读》,孙凌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页。客观地说,斯拉文的批评的确是符合当前理论研究实际状况的,但是当他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也理解为一种社会理想时,那么他也自然会偏离马克思。

关于共产主义理论,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是:共产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论。共产主义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我认为,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有些说法则需要加以充分论证。下面我将从实践唯物主义的思路出发以文本为根据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

§§§第一节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人的历史的开始

那些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不过是另一种乌托邦的人,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与空想主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在《论蒲鲁东(给约·巴·施韦泽的信)》中就道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理论与空想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之所在:“我还指出,他(蒲鲁东——引者注)对他所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的认识是多么不够,有时甚至是小学生式的;他同空想主义者一起追求一种所谓‘科学’,以为由此就可以先验地构想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式,而不是从对历史运动的批判的认识中,即对本身就产生了解放的物质条件的运动的批判的认识中得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7页。。空想主义是从先验的概念和原则出发构建了一种幻想的未来社会,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从历史运动出发,对现实运动进行批判得出来的结论,因而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是一种历史运动的必然结果,不是一种价值目标,或是一种理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从来不是一种道德批判意义上的,这也是他批判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重要原因。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也带有浓厚的伦理价值色彩。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或者作为一种理想来追求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必然实现的东西,最终得依靠一种持久的信念来作为行动的支撑保障。因为,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或理想并不一定必然具有科学性、具有真理性。作为未来的必然成为现实的共产主义,由于它还没有成为现实,所以看起来具有目标的特性,但它本身不是一种价值目标,而是现实历史运动的未来必然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它是一种目标,还不如说是现实发展的趋势。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价值的特性的话,那么也是由科学性支配下所呈现出来的价值特性。不容置疑的是马克思自始至终强调共产主义是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说它只是一种价值目标或是理想,那就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本体是劳动,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自主活动和自主活动形式之间的矛盾的不断解决的过程,是人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束缚而逐渐获得自由直至彻底解放的过程。正如斯拉文所理解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们通过消除劳动、财产、权力和文化的异化从不自由走向自由的运动”[俄]鲍·斯拉文:《作者的话——被无知侮辱的思想》,第20页,载于[俄]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当代解读》,孙凌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人的自主活动和自主活动形式相对抗的社会,“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1页。。资本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分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这一历史分期理论是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逻辑的必然结论。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无论人类社会经历了什么样的社会形态过程,都是处在各种异化之中,人要么处在自然束缚的境遇之中,要么处在社会束缚的境遇之中;要么同时处在自然和社会束缚的境遇之中,可见,人始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历史始终处在由非人向真正的人转变的途中,是属于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真正人的社会历史时期是从共产主义社会开始的。

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结束,而是真正人的历史的开始。但是,像任何事物一样,共产主义社会也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和阶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至少有两个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页。“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

彻底把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是需要物质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马克思在他那个年代“设想”的这个条件是完全自动化智能化的物质生产。生产力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才能使得“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中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业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主人。这种结论是马克思在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了工艺学的发展史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出来的。从现有的科学技术出发,人类离创造出在所有的生产领域的生产过程中全面代替人的劳动的智能化机器人的那一天已经不再遥远了。

马克思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这样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首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把人从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了。通过对劳动资料的发展史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经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变化,它的最后形态是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按照现在的劳动资料的水平来看,自动化的机器体系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的机器体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角色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不再作为像资本生产所要求的那种主体条件出现的,而是作为社会生产的客观条件的管理者身份出现的。这表明人不再是机器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人不再受机器体系的控制和支配;相反,机器体系只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人控制着机器体系的分工和组合以及生产活动。从活动过程来讲,这种劳动资料足以让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尽管人在形式上仍然是劳动过程的主体,但人已经不再是“有目的或劳动本身”的承担者,这种劳动活动基本由智能化的机器体系来承担,而人只是站在劳动过程的旁边对生产进行管理和协调。这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的性质上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其次从生产力的量上来讲,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较好地解决了人的需要和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财富的创造达到的程度可以用马克思的话来描述:“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再者,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力量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实现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经全面和自由的占有。换句话说,人类已经从必然王国过渡到了自由王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自由王国作了这样的分析:“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具有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6—927页。。工作日的缩短的根本条件取决于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控制和改造的能力,这种力量足以让人摆脱自然和社会的盲目的力量束缚,以致人能够按照其本性实现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自由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人类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并且能够自由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类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活动、人的劳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第三节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

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问题是社会的生产力如何才能成为人自己共同的、社会的而不是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属于少数人即资本家所有,这种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又如何才能成为从属于人自己的社会财富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共产主义社会否定了财产的私有制,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由人联合体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自由人联合体将代替旧共同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

在马克思看来,无论哪种社会形式下,人都得通过不同的方式结成相应的共同体才能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成为社会财富的统治者,私有制导致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分工,产生了阶级关系,并形成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马克思认为国家就是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在国家这种冒充的共同体中,被统治的个人是没有自由的,“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是对统治阶级而言的,这种共同体也是这个社会生产的总组织形式,始终是为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服务的。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劳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将被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有代替。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这就是19世纪的伟大经济运动所引向的人道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7页。。生产资料的全球性集中将是21世纪的伟大经济运动所引向的人道目标。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增强了全球性的协调管理的呼声,加快了全球性管理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