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47721000000022

第22章 怎样才能高效率做事

游过桃花源后,王阳明继续前往庐陵赴任。与前面行程所不同的是,除了三个随从外,同行的还多了一个人,他的得意门生——冀元亨。

有了冀元亨相伴,旅途就轻松、愉快了很多,一路游山观水,一路探讨学问、砥砺修身,经洞庭湖,至醴陵,于正德三月抵达了庐陵。

王阳明治理地方别具一格,他不是一味依靠严刑峻法,而以开导人心为本。

他一到任,就首先向县衙的差役详细询问,明察各乡的贫富情况。何人奸恶不法,何人有德行、威望高,都事先一一了解清楚。

庐陵这个地方,民风好讼,县衙堆满了各种诉状案卷,历任知县对此都头痛不已,但又毫无办法。

王阳明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开国太祖皇帝制定的那一套地方规矩,以教化乡民为主,能有效地止争息讼,只可惜荒废已久,名存实亡了。

他决心把这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重新恢复起来。

于是他细心挑选乡里有威望的老人,让其担当“里老”,主持“申明亭”,负责调停、裁决乡村邻里间的纠纷。

做事就怕认真两个字。由于王阳明的功夫做到了家(他在庐陵县任上仅七个月,亲自起草张贴出去的告示就有十六份之多),该县的积案逐渐得到清理。

冀元亨与王阳明在庐陵的二百多天里,眼见着先生亲力亲为,日夜操劳,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心中极为佩服。他拜王阳明为师多年,又经常在一起修身治学,到现在依然解不开关于王阳明的诸多之谜。

为何他有这样充沛的精力?为何他有如此超人的智慧?为何他有这样广博的知识?为何他有这样宽阔的胸怀?每天要处理这么多公务,平常还要治学修身,却毫无倦意。他认识事物总是十分敏锐深刻,思考总是见解独到分析精辟;闲谈聊天中,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文武之道尽皆涉猎。面对那些卑鄙小人的攻讦诽谤、朋友们的不理解却从不计较。

“先生,您每天做这么多事不累吗?”一天上午,冀元亨终于忍不住了,问道。他很担心老师的身体。

“这个嘛,能超越于得失,心就不会累,身体也不容易累。”王阳明笑着说。

“那么,怎样才能像您这样悠游自如地做这么多事?”冀元亨这些天来与王阳明朝夕相处,亲眼看见他总是有条不紊地应付各种棘手的事情,相信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便进一步问道。

王阳明极为欣赏这位弟子的好学精神,和蔼地说道:“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这么说吧,首先,要有一颗为民做事的心。

“就像当年大禹治水一样,他有忧民之心,认为自己担任治水的责任,如果治不好水,使人民受害,表面是洪水淹溺了人民,实际是为自己所害。如果抱有万物一体之心,人民淹溺于水,实际上就是自己淹溺于水,自己去救他们,也就是救自己,能不急吗?所以大禹治洪水,能三过其门而不入。

“不过,圣贤虽然急于救民,但也要安于本心的清静,才能把事情做好。如大禹治水,尽管这是一件很要紧的事,但他也能保持从容自若的心态,以忘我的精神去做,不带任何情绪,这样一切都能做得很好,身心也不容易劳累。”

冀元亨静静地听着,他知道老师所说的,正是一种“仁者”的境界。

这种境界在常人看来,似乎是圣人才能达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高不可攀,其实究其根本,这只是一个十分平常的问题,就是要我们满怀爱的心情去做事,即可获得出乎意料的高效率。

一个人身中潜在的能量,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的,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劳累,并不是真的累了,而是我们以厌恶的感觉去做那件事。

你如果把一件事当成负担去做,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心中充满抱怨之情,心不甘情不愿。可以肯定的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去做事,过不了一会儿,你就会感到疲惫不堪,满脑子想的就是尽快从这件事逃离开去。

如果你充满爱的感觉去做某件事的话,心中那股深沉的爱似乎要满溢出来,这种感觉无比美好,整个身心完全敞开,是无条件地全心给予的,这种状态与大自然大公无私的本性有相类似之处,这时源源不断的能量就会从身中涌出,自我都好像忘掉了,令你感觉不到累,有的只是喜悦和快乐。

欣悦之情、喜爱之心,与本体意识的层次相接近,能调动深层次的一种能量。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必须把自己的感觉调整到喜悦和爱的节律上。

假如自己当前必须做一件事,但又不感兴趣,找不到“感觉”,该怎么办?

其实,爱的感觉是完全可以培养的,它的节律与天地大自然的节律相通,你不能把握住它,但可以在内心感受到它。

你试着放松自己的身心,一心将感觉放到要做的事情上,想象着它带给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体验其中的爱的升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做这件事的美好感觉带入意识深处,进入深层“自我”,然后就充满喜悦之情、带着追求之心去做它吧!

不知不觉中,你会惊喜地发现,这件原来充满痛苦和挣扎的事,现在变成自动自发的了,你出自内心地想要做成它,其中的过程根本感觉不到累,也想不到累的感觉上。

王阳明的这一席话,令冀元亨茅塞顿开。他决心以老师为榜样,持之不懈地去实践圣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