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47721000000030

第30章 心中自有定盘针

这时,天空飘过一朵云,将月亮遮住,天地间顿时变得暗淡下来,原来稀疏不见的星星,此时却显了出来,繁星点点,显出了夜空的神秘和深邃。

听了先生对“知行合一”的阐述,徐爱心中有所省悟。

知行合一,原来也是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心中清明澄澈,洞悉了事物之规律,良知本体无所遮蔽,自然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究其根本,知行本体也即良知。但是,应该怎样去致良知,去认识这个知行本体呢?

“先生,孟子所说的‘穷尽自己的本心,认识自己的本性’,为什么就是您说的‘生而知之,安于行动’(生知安行)呢?”徐爱对于孟子“穷心尽性”的理论很感兴趣,这时便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了出来。

王阳明静静坐着,似已与夜色融为一体。

静默了一会儿,王阳明回答道:“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先儒所说的‘性’,是心的本体,而天地自然所遵循的规律(道),则是心性的本源。

“性是无形无相,不可捉摸的。穷尽了自己的本心,也就是认识‘性’了。《中庸》上认为,‘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只有达到至诚的境界,才能明心见性。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存心’这步功夫,还未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诚心。

“但是,这个诚心也不是光说培养就能培养的,它得经过一番磨炼的功夫。心中要有一个大志向,要有一种担当。要通过‘知天’、‘事天’等过程的修养,然后才达到‘天人合一’的化境。

“知天,即明了事物的自然规律,一个人要有一定的境界,把自己的心看成是天地宇宙的一部分,修心养性是自己的分内事,在观念上已有‘天人合一’的信心。

“而事天,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态度。如侍奉父母,须是恭恭敬敬,然后才能没有过失。一个人达到‘事天’的境界,尚与天为二,没有完全融而为一,但心中已见到天在面前,能持之以恒地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圣人与贤人的区别。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在‘尽心知性’的修养过程中,心中要有一种定盘针,所谓‘夭寿不贰’其心,即有志者自有一种定力,一心为善,绝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而使自己的心改变。而是一心在修养自己、提升自己上下功夫,以一种坦然的态度,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使自己的行事态度符合规律,虽然认识到穷通困厄甚至寿命长短是有一定规律的,但也毫不动心。

“唯有如此,在面对困难或者危险时,能临危不惧,泰然处之,此时心中才能生出大智慧,把握住应对事物的正确方向,使自己在心理上就先立于不败之地。”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修身治学亦不例外。刚开始时,肯定会不习惯,有一种无从下手、拘束难耐的感觉,这时初学者便要确立志向,树立一种在困境中努力的精神。等到超越了这一阶段后,就会逐渐从不自觉进入自觉的状态,心安理得地去行动,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人是天地间的一个奇迹,身中蕴藏着无穷的潜能,照理来说,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许多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克服重重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

对于那些看似能力卓越、事事顺遂的人来说,他们掌握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心能定得下来,在心中能有意无意地“看”到将来成功的前景,并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切必将实现。

这种状态,即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在你的心灵进入了一种非常纯粹、澄澈的状态,真正地相信未来的事情会实现时,你的心就与宇宙那种非同寻常的创造力量融合起来了,你就能调动所有的力量,促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事中,从而把它真实地创造到现实生活中来。

因为当你能清晰地看到某一个情景,而且有非常自信、喜悦、欣快的感觉时,就说明这个情景已经进入接近“深层自我”(良知本体)的层次了,所谓“万化根源总在心”,这个层次就是万物创造、演化的地方,凡是能进入其中的事物或思想,都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创造出来。

所以,如果我们能对自己渴望的事物拥有非常强大的信心,把将来的事情当作已经实现的样子,整个身心都表现出完全相信的状态,一以贯之地行动下去,就能把渴望的事物从无形“变”为有形。这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可以说,那种“事天”的感觉,那种恭恭敬敬、全身心相信的“在心中见到”的感觉,即是与大自然无穷能量连接的通道。达到这种状态,道的力量(大自然的规律)就会在你的身上出现奇迹。

在这时,遮住月亮的那片云,已渐渐飘离,广袤的天地间重新洒满了皎洁柔和的月光,人的心境亦变得空旷宁静起来。

停了一下,王阳明继续说:“对于‘生而知之’这句话,历来世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是说有一种人生下来就能知道所有事物的道理。其实,‘生而知之’是说一个人通过修养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一切蒙蔽心灵的尘埃都已扫尽,人的心境清澈澄明,就能以空灵的状态对事物做出本能的感应,在看似不假思索之际,而获得一些合乎规律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这时人的心性十分安定、愉悦,就不再怕外界的干扰,能够安稳地将心放在任何一件事上而不滞着。这也就是‘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