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全书
47721000000033

第33章 怎样控制思维

十五之夜,龙潭之畔,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天地之间一片清白。

一道瀑布在两峰中间款款而下,虽然没有飞涌而下的气势,却悠然洒脱,顺着数块巨石轻快而行,倒也有从容不迫的气度。

瀑布下注成潭,潭水深不见底,传说其下通地下河的龙宫,故其名曰“龙潭”。

潭水清幽澄碧,潭边万物倒映其中,朦胧似幻,人行其畔,亦倒映出身影,乍一望去,人与万物、天地似乎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潭水外溢,形成一条小溪,流水潺潺,给空寂幽静的山谷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环绕着龙潭,数百人席地而坐,正在听王阳明讲学论道。

古人在月夕之夜,向来有聚众外出、游玩、拜月的习俗,而王阳明与众门人仰慕圣人之道,自不比俗人,在这难得的月圆之夜,则同聚风景优美的龙潭之畔,正心修身,诵诗纵歌,讨论学问。

王阳明素来强调“寓教于乐”,如此借月夕之夜,在相聚、游玩中亦不忘治学,可谓一举数得。

清亮的月光下,广袤无垠的天地间一片静寂,笼罩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

王阳明端坐于一块大石之上,觉得心境异常空灵。在深不可测的天地面前,一个人太渺小了,就如一粒尘埃浮在太空之中。

他看了看环潭而坐的人群,说道:“先贤曾有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慢则不能研精,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个‘静’字,不仅用于修身治学,就是格物致知,也须心静,才能生发智慧,洞察到良知本体。心即是理,理即是良知,然良知久为私欲所蔽,不明者久矣!欲脱私欲之干扰,而得心性之安定,唯有反身而诚,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人生而静,即是心之本体,即是良知,即是天地自然之道。此心感于物而动,则为私欲。”

接着,王阳明继续讲述静坐的微言大义:“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着力处。’诸友宜于在除此私欲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

“修身须静处精炼,思无邪,身心放松,反观灵府,以静制动,以沉制浮,去掉浮气,收其放心。又在事上磨炼,顿消习气,一念不欺。此正见吾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时动时静,不见其端,为阴为阳,莫知其始。斯之谓动静皆定之学。

“《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若不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焉能治国平天下?”

大家谨遵受教,如法静坐修身。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一位叫孟源的门人起身问道:“先生,我在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行禁绝,该怎么办?”

王阳明曰:“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则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

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一个人的思虑杂念,是不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制排除的。这些思虑的浮现,有其一定的规律,只有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处理,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达到没有纷杂之念的专注境界。

这个方法至简至易,却蕴含很深的哲理。就是当思虑刚萌动的一刹那,在刚想出现却还未完全出现的时候,自己觉察到了,马上集中精神,将心反观内照,细细体察这个念头存在的那种状态,看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不要理会什么,也不要去分别什么,就是定下心来,停驻在这个念头里面,体验一种天地大自然纯粹存在的状态。

人为万物之灵,思维意识是心的发用,其本源与大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思维的最佳运行状态也即是大自然规律的特性——自然无为。如果想去强行控制思维的运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干扰,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而当你看破这一点,放弃自己想要控制一切的主观愿望,将自己的心放松,不再打算控制它,让心澄静如水,任其所往,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奇迹就发生了。

在你这样做的时候,天地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按它们本来的面目呈现着,互不干扰,你的思维也是如此,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精纯专一的境界。

在记载中,王阳明是在五岁时经过改名才会说话的,我们可以探索一下这种看似非常奇怪的现象的奥秘,为什么改一个名字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在这里是不是可以认为,王阳明的爷爷给他取名叫“王云”,“云”就是“说”的意思,大家都叫他“云儿”“云儿”,就好像有一种叫他快说话的意思。但是王阳明这小孩儿比较聪慧,太敏感,感受到了家人的强烈期待,其说话能力反而受到了压抑,导致到五岁还说不出话来。直至后来改了名,这下压抑解除了,自然就会说话了。

这种情况,就如你不断提醒一个患口吃的人:“慢慢说,不要紧的。”结果他反而愈加紧张,也就更加讲不出话来。如果口吃者能不管外界人们对他的看法如何,心态自然了,其实他是能正常讲出话来的。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假说而已,这件事的真相如何,在今天恐怕已难以考证了。

此时夜已深,薄薄的水雾从潭面袅袅升起,飘浮在水平如镜的龙潭之上,慢慢向四周弥漫开来。天地之间,笼罩上了一层隐约透明的氤氲。

在如此静谧的山谷,万籁俱寂,唯有溪声潺潺,一轮明月倒映潭中,似真亦幻。蓦地,凉风拂过,送来阵阵清幽的山野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此情此景,王阳明不由诗兴大发,脱口吟出一首《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一诗吟出,众人尽皆叫好。

接着,大家以诗相和,踊跃歌舞,声震山谷,兴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