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子,方圆50公尺,像珍稀植物栽培室,还像科研机构。我贴玻璃向里探望——遍地黑泥上人头散乱,至可怖,乃是红扑扑的头脸挂笑容,抿嘴眨眼。
一这是鞍山汤岗子温泉疗养院。病人进入玻璃大厅裸身敷泥,治疗想象中的所有病。从乾隆帝到溥仪逊帝,均来此洗过温泉。如今的口号是:不用泥埋,来也白来。汤岗子最撩人的不止是温泉(百姓称为汤)和矿泥,还有湖水、小树林。这里几乎没有市场经济的气息,安闲静谧。疗养院里养动物,铁笼牌子写着:“广西猴。”
此地名日“英不落”,满语,出产东北最高级的水果“南果梨”。各地老百姓喜欢把当地物产渲染成一个传说:“最好的都送给中央领导了。”这里也有此说。人们吃到次好的南果梨后,仍惊慕不已。想象:最好的梨将会怎样的好呢?呵呵。其实,中央领导哪有工夫抢吃各地物产。这说法突出的是当地人的骄傲心态。还说,经专家踏查,测出在北纬多少度、东经多少度发现一棵“南果祖树”,遂立碑供人仰慕。
对鞍山来说,温泉和南果梨只是毛毛雨,代表“地灵”的是干山,本名“干朵莲花山”,长白山余脉,位尊东北四大名山之首。汉唐以来,香火鼎沸,是释道名山。我坐火车旅行,曾见一座宏大的道观外墙上写着这样的标语:弘扬道教,振兴中华。干山的玉佛苑,供奉世界上最大的释迦牟尼玉佛像,总重量260多吨。玉为墨绿色岫岩玉,当地所产。好看的山并不叫靓仔山,而叫峻岭。干山峻岭连绵,一峻胜一峻,云蒸霞蔚。鞍山像国内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有“灯下黑”现象。国人只知鞍钢,忘却了鞍山作为一个城市的性格。在整个东北,城市性格鲜明的有哈尔滨、大连和鞍山。哈尔滨受东正教文化影响,扎扎实实地洋气。大连受海洋和日本文化浸润,孤绝清高。鞍山依托冶炼和采矿业,胸襟包揽,人胆大(沈阳话叫“胆儿肥”)。鞍山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办大事,如证券股票,这在北方少见。鞍山人的奢华主义倾向也让人瞩目,喜欢一窝蜂似的进入奢侈品领域。一度,鞍山人雷达表占有率全国(估计全世界)第一,俩人见面露腕子说话,把瑞士人士卖傻了。又一度,鞍山人腰扎法国都彭裤带,腋夹都彭皮包。再往前,风行披呢子大衣、戴前进帽。鞍山人的审美现在开始沉静多元,而手表首饰消费依然坚挺。从前在鞍钢比较景气的时代,家里有一个在鞍钢上班的人已达富足,叫“单钢”,两人上班叫“双钢”。拿当年的洗衣机譬喻,看出国企对民生的影响。
描述鞍钢是一件徒劳的事情,超大型的工业企业不在人类文字描述之内。如果用数字表述,人读了仍然不明就里。鞍钢年产1150吨铁,1130吨钢。主厂区占地面积176平方公里,员工最多时六十多万人。说这么一件事吧,一回,我应邀去鞍山消防支队把一场火灾录像剪辑为10分钟的短片,素材10个小时。我和同事在机房看这些素材,看一场发生在鞍钢、最终被胜利扑灭的火灾影像记录。忽然感到重重叠叠的管道和高炉,也可以用嶙峋、崎岖、崚嶒来形容。这里有钢铁的、不可理喻的群山峻岭。毛泽东曾经说“以钢为纲”,钢和铁是这里的升帐元帅。那么,在一个生产钢铁的城市,说梨花、说海城高跷、说岫岩玉米面酸汤子显出可耻,径直说钢铁而不像一篇政府公报也不容易。
绕弯儿说点别的吧。在早,鞍山地界比它出名早的是海城。海城辖地比它出名早的是牛庄。在清朝版图上,赫然可见“牛庄”,没沈阳、大连、鞍山什么事。当年的外国殖民者都知道这个名字。而海城,除地震闻名外,还出过许鞍华与张作霖。最出名的是馅饼,大家都在锅上抢烙,无统一行业标准。
鞍山人除了奢华、气魄大之外,还崇尚冷幽默。这种幽默是“皮儿厚的包袱”,乍一听摸不见头脑。想半天,也许想一天半才慢慢咧开嘴大笑。这是高智力层面的谈吐,可见鞍山人聪明,脑力优渥,可能跟温泉、南果梨、钢与铁、馅饼及干山分别都有一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