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的电影在结束时,银幕中间孤零零地出一个大字——“终”,苍白而闪烁,带着一些胶片的划伤。终,就是电影已经没有了。观众不知道电影结束了吗?时间已经过去了120分钟,人民胜利,敌人狼狈不堪,这就是结束。况且电影终结时,音乐极为强烈。长影乐团模仿当年苏联电影音乐的模式,呈现、展开,一切按交响乐构造进行,磅礴无际。上影乐团有老工部局管弦乐团的影子,室内乐的味道更多。这就是说,电影已经结束了。
那时候人老实,看到“终”之后才从座椅上起身,仿佛老师不说下课不敢下课一样。即使这部电影已经看过了多遍,也要善“终”。
在“终”之前,电影片尾是另一个更有噱头的字,即“完”。“完”的电影一般在50年代初期拍摄,多质朴,完。“完”就是“完了”。一切事情的结束都可称为完了,包括电影。“完”的字体是宋体或扁宋,现在一想十分痴愚。后来,“完”被取消,估计拍电影的人认为这样说社会效果不好,不吉利。要么多写几个字:敌人完了;要么就别写“完”。传说溥仪登基时哭闹,扶驾的亲王就说过“完了!完了!”让左右大臣互觑生惊。完了,是北京话,若以东北土话说:妥了,妥了,就顺耳一些。传说还有,袁世凯练习当皇帝,坐在龙椅上向屋顶一看,有枝状水晶吊灯赫然,他怕砸着,出言“退!退!”意谓椅子往后退一步,结果退到河南项城当野老去了。
这都是传说,但“完”显然不受用。后来变成“终”,之后变成“剧终”。或许仅仅说“终”,观众不知是什么之终,音乐?道具与剪辑终了?所以说“剧终”。这都是细心周密之人为观众准备好的。其实,电影结束,影院的灯光已亮了,这才是“终”的信号。
在电影的后面,写上“终”或“剧终”,或许还有导演的担心。我听说有一部反映土改的电影竞拍不完,由另一导演拍完的传闻。可见“完”也不容易“完”。导演恐怕观众的理解能力太低,不懂结尾戛然而止的妙处,更不懂余音袅袅的美学效果,于是说,此处“剧终”。如果不用豹尾一击式的结束法,观众更会以为这一切会永远地演下去,岂不更加麻烦,还得“剧终”,即“完”。
后来,电影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这些说法,影片结束时呈现厂名,书写的北京电影制片厂、长影、峨影的厂名。后来,学香港的方法,在画面上密布小而快的襄助名单,这也是“完”。而到了影碟的时代,干脆出现时间:60:00,以及水蓝的荧屏,更加干净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