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47868500000075

第75章 在《企业法》实施两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90年7月30日)

《企业法》于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同年8月1日颁布。

《企业法》公布实施后遇到的一个很大问题,仍然是党委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贯彻落实《企业法》,要对党委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具体规定,否则党委总感觉地位降低,厂长也怕政策再变,结果大家互相观望等待。执行《企业法》需要细则和配套的法规。1988年秋天,国务院法制局孙婉钟同志专门部署制定有关配套法规的工作。此时,《企业法》在执行中遇到很多问题,需要重新修改“三个条例”,但后来又遇到北京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

四中全会后,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势,加强工作,这就是7号文件和9号文件,把四中全会精神具体化了,明确了新时期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文件。这两个文件弥补了一些政策上的不足,解决了很多根本问题。但是,企业中“中心”与“核心”、党管干部如何管等问题也出现了。

对于这些问题,各级党政机关和研究单位也做了大量调查,上报中央有关部门。辽宁省委调研室对工业企业领导体制进行调查提出,目前人们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企业法》和中央9号文件都肯定了厂长、企业党组织和职工三个方面的作用,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是,在操作二者时有三点不一致之处:一是《企业法》规定,厂长在企业处于中心地位,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负有全面责任,而中央9号文件指出,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二是《企业法》规定,基层干部由厂长任命,而9号文件指出,基层干部由厂长提名,党委推荐,经党政领导集体讨论后,由厂长任命。三是《企业法》规定,企业重大问题由以厂长为主任的企业管理委员会协助厂长进行决策,而9号文件规定,企业党委要参与讨论企业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若与厂长有意见分歧应向上级报告。

关于这些问题,各地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了具体规定。有的规定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这是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有的地方规定,企业中层干部由厂长提名,党委推荐,经党委组织部门考核,交吸收厂级行政领导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讨论,由党委书记主持会议,厂长宣布任免;有的规定,大中型企业党委中,行政与政工人员的比例为5:4,中小企业为4:3,增加了党委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能力。

一些企业同志反映,这些规定比中央文件更明确具体,但同《企业法》有较大差别。他们认为,“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二心”并存会导致指挥混乱、体制不顺,令人难以工作,这是隐含的危险因素。

目前,五中全会提出的控制总量、整顿秩序的目标基本得到实现,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问题尚未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要稳定政治局势,首先要稳定经济,要稳定经济,就要稳定企业、稳定职工队伍。治理整顿期间,企业内部“二心”不定,职工难以稳定,治理整顿有失败的危险。有人归纳几句顺口溜:“较着真,分得清,必然闹得凶;绕着走,推着干,肯定不出乱。”不少厂长遇到问题不想出头,开始“慢撒气”;而一些党委书记怕越位,工作只好不到位。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对企业的工作十分不利。

辽宁省委调研室的同志提出三条建议:(1)从大局出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企业法》有关条款在未经全国人大修改前要继续实行,特别是厂长负责制的内容不能轻易改变。我认为,中央9号文件同《企业法》没有矛盾,希望同志们正确理解、坚决贯彻。(2)为解决当前矛盾,完善《企业法》和厂长负责制,应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查研究,从理论上搞清楚厂长负责制、企业的根本任务、党管干部的原则等问题。(3)提倡“一人兼”的企业领导体制,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我认为,这种办法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矛盾依然存在,不理自顺是暂时的。究竟怎么办?值得研究。

《企业法》总结了我国40年来企业管理的经验,经过十多年的孕育才制定出这样一部企业大法。它把改革中的成功经验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它的颁布结束了我国企业无法可依的状况,是来之不易的。

从实践看,《企业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正确可行的,要认真执行,在执行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去年我在首钢召开的搞活大企业研究会上曾讲过“二心合一心”的问题。现在有些企业是“双黄蛋”,这是十分危险的,这种思想不对头。厂长和企业党组织不是“双黄蛋”,而是“同心圆”。

虽然目前经济上还有很多困难,但稳定的局势有利于我们努力克服困难。现在企业中存在的“二心”不定问题值得重视,它是一种不稳定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干部素质问题。因此,要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素质,执行、完善《企业法》。

我下面讲几条意见:第一,要改进思想方法。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素质问题,有觉悟、道德品质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陈云同志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学哲学,就是学习唯物辩证法,即思想方法。这样,可以减少片面性,可以站得高,看得远一点,减少盲目性。落实《企业法》,要改进思想方法,全面地看待事物的发展。

第二,要搞清总路线和具体政策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总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们在执行各项具体政策时,不能忘记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毛主席讲,如果忘记了总路线和总政策,你就是一个盲目的、不清醒的、不完全的革命者。

第三,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过去,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往往忽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以社会道德沦丧为代价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则必须两手抓。这个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但在这方面我们往往忽视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重硬轻软”、“重物轻人”的现象都出来了。这些问题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