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47874200000015

第15章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建理论

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确定起来的,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很多问题认识不清,使得这一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提高,民主建设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这一制度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如何搞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以及如何加强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等。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要搞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首先必须搞好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只有党的自身建设搞好了,才能保证其领导地位,才能领导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巩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继续和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叫嚣要“踢开党委闹革命”,否定党的领导,破坏党的领导,几乎葬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又面临着一个百业待兴的时期,中共中央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历程,这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是,却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达到他们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目的,利用中国共产党搞改革开放的时机,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否定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面对这种形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主要任务之一。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从历史的角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他说: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革命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利用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妄图取消党的领导,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寄予了更大的希望。“事实上,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如果削弱或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

时隔不久,邓小平再次用中国革命历史的事实,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他说:“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从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后,才改变了中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国也是多党,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中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几个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方针要坚持下来。但是,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二)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1980年初,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发表题为《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长篇讲话,对如何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意见。邓小平指出,80年代中国共产党主要面临三件大事: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经济建设,即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而对于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目标来说,80年代是至关重要的十年。要完成这三大任务,只有坚持并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告诫全党:“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首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是要恢复党的战斗力。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该是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队伍。只有恢复到这种状态,党才能有战斗力。”“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被打乱了,有一部分党员不合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要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整顿,恢复党的战斗力。其次,“要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最后,“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纪律。”没有纪律,就形成不了一个战斗的集体,也就没有资格当先锋队。

改革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不少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建设。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消除这些弊端,成为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的必由之路。从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开始,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就逐步展开。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就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此,全会讨论和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央书记处的决定,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修改草案对党员条件有了严格的要求,对党的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较完善的规定,对党的干部制度作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包括废止干部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健全党的民主生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组织保证。

党的十二大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十二大报告指出:根据中国共产党的现状和新党章的精神,当前我们在党的建设上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第二,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行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三,加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工作,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第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使党风根本好转。

党的十三大对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进行了认真总结,得出了一个指导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结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党的十三大的这一论述,不仅为党的建设,而且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