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47874200000017

第17章 科学判断时代主题,确立新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极其发展趋势是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邓小平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国际问题和世界形势。他根据世界各种势力的实力对比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际形势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美国扩大对越南的侵略战争,苏联对我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增加,我们一度认为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强调对美国、苏联可能发动的大规模战争,要做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早打、大打,打常规战争,甚至打核大战。因而,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始终处于临战状态,经济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邓小平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因素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但是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心思和,大势所趋。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问题不仅反映了世界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发展问题所以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要改变贫困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南方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还有什么市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如果南北方的不平等关系不解决,如果不能建立起比较平等的国际新秩序,那么整个世界经济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所以,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问题。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有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妨碍发展的主要根源。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北约正在进一步扩大,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悍然武装干涉他国内政。美国为了推行霸权主义,对别的主权国家已不满足于进行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和文化渗透,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别继续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此外,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1985年,邓小平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裁军100万人,这充分说明,中国企盼和平的愿望。

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经过冷静观察和分析,他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社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总之,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外交战线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并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际形势的新特点,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独立自主

第一,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①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对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的参与权,是我国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外交的根本任务。中国同样也尊重别国的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平等互利,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真正的不结盟。“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结盟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务。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他们不喜欢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千方百计地利用所谓的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干涉我国的内政,破坏我国领土完整,并妄图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分化、西化。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斗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我们反对霸权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

2.维护和平

第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我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

第二,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世界是多样性的、矛盾的整体,彼此难免产生分歧和争端。我们主张从稳定国际关系的大局出发,用和平手段,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各种分歧和争端。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暂时搁置,求同存异。我们坚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

第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邓小平早在1974年在联合国发言时,就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共同繁荣。

第五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拓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倶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