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译文”
凡是要趋向合一或背叛分离,都要施以与理相合的计谋。变化转移,像环一样连接无缝隙,各有其变化态势。事物背反趋势可以互相探求,根据每一件具体事做出处理。因此圣人生活在世间,树立身份治理世事,施行教化扩大声望显示名声,一定会根据事物变化的关键,观察合适的时机,根据国家教化所宜多所宜少的地方,预先察知、凋整而使计谋随之转化。
“事典”
文饰不如情饰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均能词赋,在文学史上,合称“三曹”。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后,在诸子中选立自己的继承人。长子曹丕虽被立为太子,但觉得自己的地位很不稳固,认为二弟曹植是自己强有力的竞争者。于是,两人都想方设法争宠于曹操。
次子曹植,能文能武,胸有大志,才思敏捷,比曹丕有过之无不及。曹操筑铜雀台,率诸子登台,令他们各自作赋。曹植年仅19岁,援笔立成,文词通达耐读,曹操很是惊异。每当曹操问及军国大事,他都能应声而答,因而备受宠爱。当时曹操身边有召的谋士杨修、丁仪、贾适、王凌等人,都倾向立曹植为太子,并为曹植应付曹操的考察出谋划策,使曹操认为曹植比曹丕更有能力。
长子曹丕也与一帮亲信官吏积极谋划。他虽然文才不如曹植,但在政治斗争经验上却胜他一筹。他笼络的都是些明于政略而且在朝中掌握实权的官僚人士。出于打击曹植的目的,曹丕经常派人探听弟弟的活动,并收买曹植府中的下人,让他们到曹操那里告密,使曹操知道了杨修等人为曹植出谋划策的事情,引起曹操的疑心。
面对曹植争立的威胁,曹丕问深有谋略的太中大夫贾诩,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说,要宽厚仁德,奉行仁人志士简约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曹丕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修养,深自砥砺,使曹操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
有一次,曹操要率大军出征,曹丕与曹植都前去送行。临别时,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之文,极力称颂父王功德,并当众朗诵得声情并茂,使得曹操和他的左右文武大臣万分高兴。曹植也因此受到众人的夸奖。曹丕怅然若失。这时,他的谋士吴质悄悄建议他做出沉涕伤怀的样子。等到曹操出发时,曹丕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泪流满面,趴在地上,悲伤不已,表示为父王将要出生入死而担忧。他一边哭着一边跪拜,祝愿父王与将士平安。曹操及左右将士都大为叹息。
苏秦设计
苏秦和张仪同是鬼谷先生的学生,又一起辞师下山。苏秦游说燕赵,得到重用,这时正做赵国宰相,得意得很。可是秦国伐魏得手后,继续向赵边境进兵,大有乘胜攻赵之势。苏秦于是心生一计,想要他的同学张仪去秦国,制止秦兵冒险东进,但是如若明请张仪,也许张仪仅只依附他得一官半职就罢了,就达不到目的,于是就运用了反忤之计。
苏秦派一位门人贾舍人悄悄将张仪接到邯郸之后,让张仪自去相府。可是张仪到了相府,门人却不让他进去,张仪心想必是门人不知我与苏秦关系,故第二天,张仪拿了自己名帖再次去相府拜见,可是门人看了看名帖,不愿替他通报。张仪心中不免生气,这么一连几天,都不让见,到了第五天,门人才将张仪名帖送进去,过了一会儿,里面却传话说宰相公务繁忙,改日再见。张仪第六天再去,仍未见到苏秦,心中不免动怒。过了几天,张仪准备到相府去辞行,苏秦却传话说,明日有空,可以来见。第二天,张仪穿戴整齐,一大清早就来到相府等候。等了好半天,才被领着从侧门进入相府,苏秦正在堂上,张仪待要上前,却被相府手下人制止,要他等候。可是苏秦接见了一批又一批客人,只是不召见他。张仪站得腰酸腿软,才听见苏秦在堂上问道:“客人在哪里?”张仪气得不行,仍拱手执礼上前相会,可苏秦端坐不动不予还礼,只是说,饭后再谈吧。张仪和苏秦各自坐到案前,只见苏秦案上山珍海味,自己桌上却粗茶淡饭,张仪忍气咽了几口饭菜。待苏秦吃完,传张仪来说话,张仪忍不住大骂苏秦说,想当初你我同学,情同手足,如今我前来拜会,你先是借故不见,继以冷漠相待。想不到你才发达,就如此势利。苏秦却不恼不怒,缓缓说道:“我曾说过张兄才胜于我,不想今日你却是志大才疏。要我荐一个人岂不容易,可是只怕您难有作为,给我丢脸。你不要怪我。”
张仪大骂:“大丈夫岂要人荐,我自有本事。”苏秦说:“那好,我就赐些黄金给你,请自便吧。”
张仪拂袖而去,回到旅店,满心恼怒。正好,他在路上又碰见贾舍人,遂满心倾诉自己的委曲。贾舍人即说,我正要到秦国去,你不妨坐我的马车一起去秦谋个职位。张仪遂与贾舍人一路同行,一路上贾舍人对张仪关怀备至,拿出许多金帛供他使用,到了秦国,又多以金帛珠宝贿赂秦王左右。
张仪在贾舍人的帮助下,凭其智慧谋略,终于得到秦王重用,封为客卿。过了些时,贾舍人借故要回国,来向张仪辞行。张仪对资助自己的恩人满怀感激,深情言谢。
可是贾舍人却说,先生不要谢我,您应该谢苏秦先生。张仪大为惊愕,贾舍人于是说:“这一切都是苏秦先生故意安排的。苏秦先生感到掌握秦朝权柄的人,非君莫属,他希望你握权之后,能阻止秦国进攻赵国。”张仪满面羞愧地说:“我竟错怪了苏秦的提携之恩了。再说,我陷入苏秦计谋中竟不能知,自愧弗如。苏秦既为赵国宰相,我怎么能让秦国去进攻赵国呢?”
之后,张仪分析形势,晓以利害,力劝秦王不要伐赵。苏秦利用反忤之计,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婧女巧言救父亲
齐景公平时十分喜爱一棵大槐树,常常在树下吟诗观赏,流连徘徊。
但是这棵大槐树生长在宫墙外边的集市路口,经常有来来往往的路人经过。为了避免大槐树受到破坏,一天,齐景公指令下属派人日夜守护大槐树,还在树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告示:“碰撞槐树的受刑,损坏槐树的处死。”
从此,齐国京城的人每次路过大槐树都会远远地绕开,只敢远远地朝大槐树观望,生怕不小心触犯了景公颁布的刑法,遭受刑罚。
一次,有个叫衍的人喝醉了酒,摇摇晃晃走过大槐树,恰巧看树人坐在树下打瞌睡,一时疏忽了。衍酒劲上来了,步履蹒跚地走着,一不留神脚下一绊撞到树干上,碰伤了一小块树皮。
齐景公听说此事后,大发雷霆,立即传令将衍逮捕,要将他处死。
衍突遭大难,女儿婧想到亲爱的父亲即将遭遇的悲惨境遇,心情十分焦灼,便急匆匆来到相国的官府里,拜见晏子。
晏子见她面色灰白,神情憔悴,觉得很奇怪,心想:这个小女孩年纪轻轻,怎么愁容满面,看起来有满腹心事啊?便问道:“婧啊,你有什么事?”
婧女缓慢而沉痛地回答道:“我爸爸叫衍,是个城市平民。这两年,他觉得我们国家风雨失调,粮食歉收,百姓生活艰难,心里很是痛苦,便在昨天私自向名山神水祭祀,虔诚地祈祷神灵能保佑我们国家连年丰收,国富民安。不料多喝了一些酒,神智失控,一不小心损伤了大王心爱的大槐树,触犯了刑法。现在大王要处死我爸爸,这样我就成为孤儿。我个人受点委屈倒是小事,可是大人您想一想,要是大王真的这样做,不但会有损于国家法制的尊严,也会降低君王的威信的。别国的人听了,不就会嗤笑我们齐国制订法律,看重树而看轻人,爱树而害人吗?”
晏子听了,不住地点头,连声喝彩道:“有道理,有道理。”不等送走婧,就驱车直往王宫,拜见齐王,劝谏道:“身为一国之君,是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可是现在您因为个人的喜好,就宣布‘触犯槐树的受刑,损害槐树的人处死’,这个刑罚是不够恰当的,它伤害了人民,会给天下人嗤笑的呀!”
齐王恍然大悟,当即下令赦免衍,撤销护树人员,取下告示木牌。
齐国京城的百姓纷纷跷起大拇指,赞扬婧说:“婧女小小年纪真是了不起啊!她既拯救了父亲的生命,又帮助国家维护了法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