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事工作的第一本心理书
47911900000048

第48章 为什么你的团队是一潭死水

当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都成为不思进取的“沙丁鱼式”的人物时,此时就必须引入一位“鲶鱼式”的人物,让“沙丁鱼式”的员工产生一定的危机感,进而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5.1 员工没激情,效率从何而来

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有部分员工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来应对每天的工作,他们没有突出的业绩但也没有较大的过错。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该如何来改变这一状况呢?

一家著名汽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曾一度为员工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而苦恼,他决定在公司内部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

可从何处入手呢?通过日常的观察,他发现销售部刘经理的观念与公司倡导的开拓精神相距太远,其墨守成规的思想已严重影响到团队的活力,必须尽早打破销售部只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很难打开公司经营发展的新局面。于是,他决定先拿销售部“开刀”。

公司总经理经过多方物色、反复挑选,终于把在营销领域颇富盛名的武先生聘请过来了。武先生接任公司销售部经理一职后,凭借其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惊人的毅力和高度的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由此被调动起来。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及亚洲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受到销售部的感染,其他部门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也被带动起来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人如果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环境中待久了,难免会产生惰性。这对员工自身的发展及企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团队成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的行为表现。

1)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如总是等待领导交代任务。

2)工作中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3)工作缺乏创新。员工固守以往经验,即使这些经验已经不再适合于新的形势,他们也不会加以改善,更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5.2 鲶鱼效应:激发团队活力

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这样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于是沙丁鱼便活着到了港口。管理学家把这种利用鲶鱼保持沙丁鱼活力的现象,称作鲶鱼效应。

在这个鱼槽里,鲶鱼就好似一针兴奋剂,为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群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激发了其潜在的能量。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鲶鱼的威胁,那些沙丁鱼的动力可能永远都不会被激发出来。这种以危机感促进生存的鲶鱼效应,在大自然里可以经常见到,草原狼就是一例。

澳大利亚的某牧场上经常有狼群出没,吞噬牧民的羊。牧民于是求助政府和军队将狼群赶尽杀绝。后来,狼没有了,羊的数量大增,牧民们非常高兴,认为预期的设想实现了。可是,若干年以后,却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数量不升反降,而且体弱多病,羊毛质量也大不如从前。

牧民们这才意识到,由于失去了天敌,长期的安逸生活导致羊群的生存能力大大下降,进而其基因也发生了退化。于是,牧民又请求政府引进野狼。狼回到草原后,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

其实,企业用人也是一个道理。一家企业,如果长期使用一批员工,员工就缺乏了新鲜感和活力,容易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种紧张气氛,这样,企业自然而然就会充满勃勃生机。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1.企业内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在引入“空降兵”后,团队的工作状况大为改观。

2.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危机意识。

5.3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那么,到底如何运用鲶鱼效应呢?下文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5.3.1 引进外来优秀人才

一个团队成员若长期保持不变,就会缺乏新鲜感和活力,进而容易滋生惰性。因此,企业管理者需适时引入“鲶鱼式”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一潭死水的状况。

5.3.2 用好“鲶鱼式”人才

管理者常说一句话:“优点越多的人,缺点越明显”。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对“鲶鱼式”人才进行合理的引导,将“鲶鱼式”员工的缺点所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