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事工作的第一本心理书
47911900000049

第49章 不要让员工进入“舒服区”

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员工进入一种比较安稳的状态时,这种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你则需要将他赶出“舒服区”,以促进他的成长。

6.1 不求进取必然会落后

如果员工陶醉在已有的成绩中,那么他就只会走下坡路。这无疑是不利于员工成长的,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姜慧大学毕业后,经同校的师姐介绍,到一家大型公司担任人事助理一职,工资待遇很不错,工作环境也很好。初出校门的她很满足,在助理的岗位上无忧无虑地工作着。和同时进入职场的同学和朋友相比,姜慧觉得自己的起点相当高。

转眼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姜慧发现身边的朋友都在一步一步走上了管理岗位。而自己却仍然做着助理的工作,这时候她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一直安于这样的状况,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如今她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们了。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职场中也是如此。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一定不是好士兵。”同样,一名优秀的员工也应当积极进取,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职场中的常青树。一味地沉醉于目前已取得的成绩中,必然会被他人超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主要有如下两种行为表现。

1)满足现状,不愿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各种发展的机会。

2)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导致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6.2 青蛙效应:让员工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如果你一直安于现状,也许不会感到失望和不满,但永远都不会得到更大的成功。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青蛙因受不了突而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同样是水煮青蛙实验,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终被烫死。

青蛙效应告诉人们,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进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之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因此,企业要想得以不断地发展,就必须具备危机意识。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能基业长青,其核心经营之道就是“未雨绸缪”。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事业发展的高峰之时,以“华为的冬天”来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微软著名的口号“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这种危机意识的体现。

其实,在温水环境中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从而逐渐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灵敏度,最终让自己成了那只跳不出来的“青蛙”。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青蛙效应:

1.员工从不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将工作做到完美,而是持着差不多的心态来完成手头上的工作。

2.员工没有主动接受挑战的意识,即便面对挑战,也会有意将其拒之门外。

3.团队成员缺乏危机意识,对目前存在的众多的小问题视而不见,待问题扩大化以后再来进行改进。

6.3 用危机激发员工潜能

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企业,一定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企业。为了企业能得到长效的发展,企业可采用危机激励法来对员工实施激励。对此,企业需重点加强如下两方面的工作。

6.3.1 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

企业要避免“温水煮青蛙”现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企业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在不经意之间滑入危机的泥潭之中。

另外,企业的每位员工也必须具备危机意识。企业管理者要将这种危机意识向所有的员工灌输,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员工对危机发生的警惕性,使危机管理能够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

6.3.2 构建起有效的竞争机制

除了给员工灌输危机意识,企业还需在内部构建起一个有效的竞争机制,这样会促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以此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