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47917600000003

第3章 战争与和平

在整个6月下旬和7月初,希特勒似乎都在苦苦等待着英国政府的求饶。战争与和平可是,当英国海军袭击法国舰队的消息传来之后,希特勒才真正意识到英国政府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决。几乎完全不懂海军战略的他,被英国的海上力量弄得目瞪口呆。他突然明白,即便自己能成功征服英伦三岛,丘吉尔也可以在加拿大或澳大利亚建立临时政府,然后再凭借美国的援助,重新打回欧洲。

毕竟,海洋不在他希特勒手上。

也就是说,英国政府有资本和他耗下去。

是谈判,还是诉诸武力?希特勒在犹豫不决中徘徊。英国为何如此不愿意和平?据哈尔德的日记记载,希特勒自问自答:“是因为丘吉尔仍然期望美国或者苏联,会采取某些行动。”但是,丘吉尔以英伦三岛的代价与希特勒进行赌博,其筹码,是不是太高了?

希特勒大惑不解,他的将军们也大惑不解。尽管元首和这些将领策划战争是一把好手,但是,他们缺乏深谋远虑的战略。按他们的设想,法国战败后,英国一定会投降。可是,当强硬的英国政府声称要坚持打下去的时候,希特勒才突然发现,自己连征服英伦三岛的军事计划都没有。甚至可以说,他压根儿就没有完整的战争计划。希特勒本人可以说是一只陆狮,但绝不是海狮,也缺乏跳下海水的勇气。在他眼中,只有大陆,没有海洋——这也是所有德国人的通病。

于是,希特勒越走越远,频频向英国伸出橄榄枝,急不可耐地把热脸往丘吉尔的冷屁股上贴——为了试探英国政府的态度,疾病乱投医的希特勒开始在瑞典、美国和梵蒂冈展开外交活动。其中,最热心的要数瑞典国王,这位82岁高龄的老国王在德国人的外交斡旋下亲自出马,以国家的名义要求丘吉尔与希特勒和解。

(丘吉尔与希特勒和解,岂不是天方夜谭?)

丘吉尔自己,正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对于瑞典发出来的和平试探颇感为难。”同时,他也深信希特勒是在利用他们。丘吉尔早已看透了希特勒这个流浪汉,实乃是一个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卑鄙小人。对于和平谈判,丘吉尔的答复是这样的:“只要希特勒先生愿意恢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挪威、丹麦、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法国的自由和独立,便可进行谈判。”

同时,当丘吉尔得知德国大使企图在华盛顿与英国大使会谈的消息之后,立即发出了一封急电:“告知洛提安勋爵,绝不能给德国代办以任何答复!”

丘吉尔的态度很明确,在他的心中,这已不再是一场追逐利益的战争,而是尊严之战、正义之战。在7月初的一次帝国参谋部会议上,这位身着睡衣、衣冠不整的首相是这样说的:“我将在这间屋子里指挥这场战争。如果我们受到入侵,我就坐在那里。”——他指了指跟前的那把椅子,“直到德国人被赶走,要么,他们把我的尸体直接抬出去!”

也许,就如上文的齐亚诺日记中记载的那样:希特勒现在是一个赢得了一大笔钱的赌徒,他想从桌边站起来,想早日结束战争,不再冒险了——可是,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作为赌场老板的丘吉尔,直接把这位想跑去和苏联斗地主的希特勒先生重新拉回座位。赢了钱就想跑,没门儿!我们接着玩。苏联还是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