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47917600000032

第32章 不是尾声的尾声

9月7日晚,即德军空袭伦敦的那天夜里,英国政府突然抽了风——在白厅的地下总部,开了一天会的军事领导人走了出来。他们向英伦三岛所有部队发出了一项紧急通告,这个通告只有一个词,它的代号叫: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这个代号表示的含义是:入侵在即。许多英国参谋部官员认为,德军袭击伦敦乃入侵的前奏。加之德军向伦敦派了那么多轰炸机,因此,丘吉尔以为其中一部分是运送伞兵和空降兵的。

可是,当这个代号传达下去之后,大多数夜间指挥官根本就不懂“克伦威尔”代表着什么意思,许多毫无经验的下级指挥官很自然地将它联想为“德国人的入侵战争已经开始了”。

可笑的是,“克伦威尔”这个代号原本是只发给陆军的秘密信号,但是由于国民自卫队许多平民组织都已附属于陆军,所以要想保密是不可能的。很快,大家仿佛都知道了这件事,整个英伦三岛开始癫狂地行动起来。英国国民自卫队不断地敲着教堂的钟,惊醒了各个村落百姓。在街道上,村民们惶恐不安地凝视着四周的夜空;在沿海地区,手忙脚乱的皇家工程兵炸毁桥梁,四处打洞,大面积地铺设地雷隔离带;他们还在许多地方设置了路障、水泥柱,或带有尖头钉的横木……

然而,德国人的入侵行动没有开始——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上也没有德军乘船而来的迹象。反倒是皇家工程兵匆忙埋下的地雷,炸死了一些跨入禁区的普通百姓。

哦,原来这一切只是虚惊一场。

此时此刻,在英吉利海峡的对岸,那位纳粹独裁者却陷入了纠结之中:“还需要实施‘海狮计划’吗?”

从表面上看,希特勒盯着照片上已是一片废墟的伦敦高兴得手舞足蹈,仿佛报复了这座千年名都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但事实上,约德尔从元首讲话中获得的印象是:“他显然已经决定完全放弃‘海狮计划’。”与此同时,戈林不断向希特勒报捷,把成绩吹得天花乱坠,他估计,英国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但问题是,自8月份开始,戈林就说英国人已经山穷水尽了。到了9月份,他仍在这样说,这不免使希特勒狐疑起来。于是,希特勒绕开戈林,让自己的副官冯·贝洛向空军总参谋部提取相关数据,而空军总参谋部提供的数据如下:“英国现役战斗机共有600架,必要时尚可送往前线的老式战斗机也有600架。”

冯·贝洛将这些数字交给了希特勒。在一次与戈林的谈话中,希特勒就引用了这些数据。这不免让戈林感到震怒,他打电话到处询问是谁向元首提供了这些数据,最后他打给了冯·贝洛。戈林问道:“你知道是哪个浑蛋向元首提供的这些不确切的数据吗?”

冯·贝洛回答道:“那个浑蛋是我,元帅。”

完全可以预料的是,戈林在电话里把冯·贝洛少校狠狠地臭骂了一顿。随后,他又给空军总参谋部下命令说:“今后元首需要的数据,必须先经过审阅才行。”换句话说,希特勒想要的数据,必须先经过他过滤才行。在这里,戈林像极了那些古代的权臣,他一相情愿地把希特勒想象成一个被他控制的“昏君”。

也许,从这一刻开始,希特勒便对仅靠空军就能迫使英国投降,不抱任何幻想了——特别是当他得知皇家空军仍拥有1200架战斗机之后。

虽然,在公开场合,希特勒仍如往常那般信心十足,嘴上喋喋不休地四处吹嘘说:“空战进行得很好,已取得让敌人胆寒的效果。”但是在私底下,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很明显的一个证据是雷德尔元帅的记载,他曾在9月6日和希特勒举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会谈。这位海军元帅在海军作战参谋部的日记上写道:“元首关于在英国登陆的作战计划仍没有确定……”实际上,从雷德尔元帅这篇日记中可以看到,希特勒在长时间的谈话中几乎谈到了所有的问题,他谈到了挪威、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美国参战的可能性,等等;反正从欧洲形势到国际风云,无所不谈,无所不侃,但偏偏就没有提到“海狮计划”。

一直等到会谈将要结束之际,在雷德尔倡议下,两人才开始小心谨慎地讨论了“海狮计划”,好像两人都不怎么相信这计划似的。末了,雷德尔提了一个问题。他小心翼翼地问道:“‘海狮’作战万一打不响,元首关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指示是什么?”

尽管雷德尔老早就看出希特勒对这个征服计划三心二意,但绝没料到希特勒会彻底放弃该计划。可是,面对雷德尔的诘问,希特勒一点儿也不着恼,也不从正面回答,反倒有如释重负之感。

对此,雷德尔心领神会,不再提问。

啊!终于不用实施这个违心的“海狮”了。

9月14日,“海狮计划”的死亡判决书到了。此时,针对伦敦的大规模空袭仍在进行之中,元首和他的总司令们在柏林举行了一次极其重要的谈话,戈林没有参加。雷德尔和哈尔德二人都记下了关于这次会议的秘密记录。会议开始前,雷德尔设法递给希特勒一个备忘录,这个备忘录很简单,也很让希特勒满意。上面写道:“目前空军的战果,并没有为执行‘海狮计划’提供有利条件,因为风险仍然太大。”

雷德尔解释说:“两栖作战太过于冒险,有孤注一掷的意味。”

不过,雷德尔的说法显然不能自圆其说。自古以来,军事上的较量,必须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成功。有哪位指挥官敢在未开战前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百分之百成功呢?除非是美国打阿富汗。

不入虎穴,又想得到虎子,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流产的“海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