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47917600000046

第46章 第21号元首密令(1)

攻苏计划在暗地里执行,但是表面文章,还是要接着演下去。在为莫洛托夫送行时,希特勒拉着这位外交部长的双手,深情道:“我认为,斯大林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所以,我请你,莫洛托夫先生,向斯大林先生转达我的问候。当然,我更希望有机会能与斯大林先生见上一面……”

希特勒表情迷人,演技逼真,整个一个奥斯卡影帝——本来莫洛托夫还在为双方未达成协议而感到懊恼,可希特勒的举动却把他感动得不行。返回莫斯科后,莫洛托夫便开始大谈他的柏林见闻,他添油加醋地渲染了一番希特勒对斯大林同志的崇敬之情。斯大林的德语翻译后来写道:“斯大林在听了希特勒夸赞后颇感自豪……”另一方面,在谈到德国侵苏可能性时,莫洛托夫更是拍着胸脯保证道:“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他说:“战争也许将来要爆发,但不是现在,也不是明天……”

那到底是哪天呢?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莫洛托夫继续侃侃而谈,他认为,英国并未被打败。道理很简单,如果真被打败了,英国轰炸机怎么会飞到柏林上空来扔炸弹呢?希特勒完全是在吹牛。据说,莫洛托夫还当着斯大林的面,把里宾特洛甫嘲弄了一番,并惹得这位苏联最高统帅哈哈大笑——莫洛托夫学起了里宾特洛甫躲在防空洞时的狼狈模样。

结合莫洛托夫讲出来的各种细节,斯大林作出了判断。他认为,苏德关系似乎“并不十分紧张”。虽然希特勒先生有些小气,有点儿赖皮……但既然英国并未被打败,按照这个逻辑,苏联的谈判地位,或者说谈判筹码,仍比德国强得多。

因为,德国战略物资的储备量很低,甚至储备的锡和钢在1939年就已经消耗殆尽。同时,德国生产不出炼钢用的钨、铬和镍。一旦苏联中止供应,你们德国人拿什么与英国抗衡呢?斯大林相信,德国最终将被迫向他让步。换句话说,等到那位糊涂且小气的希特勒先生认清形势之后,肯定会掉过头来求他。

几乎就在斯大林同志想入非非的同时,德国攻苏计划已经被提上了日程。11月28日至12月3日,德国陆军统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主要是在保卢斯将军指导下的棋盘操演,包括对苏联的模拟进攻。

12月5日,陆军统帅部下辖3个集团军群的参谋总长进见了希特勒、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在此次会议上,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议,采用拿破仑攻俄模式,即:集兵一路,攻克苏联首都莫斯科。勃劳希契认为,进攻莫斯科将吸引敌主要兵力,迫使其与之决战。同时,这也是陆军统帅部一贯老传统——“一役定胜负”。

可是,希特勒对此充耳不闻,他嘲笑勃劳希契是一个“脑子石化的腐朽者”。希特勒说:“莫斯科并不重要,我们的兴趣在于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滋生地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两个巢穴一旦被捣毁,布尔什维克主义也就死亡了。”

勃劳希契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站出来反驳道:“这是政治家的目标,我们军事家只考虑如何消灭苏军主力!”同时,他对德国空军是否有力量两线作战表示怀疑。

不料,希特勒却冷嘲热讽地告诉他,如果对苏作战打得不长,德国空军便能够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换言之,这要取决你们陆军表现如何了。

希特勒这种尖酸刻薄的态度令陆军将领们感到愤恨。总而言之,希特勒的战略是,兵分数路,包围并消灭边境上的苏军主力之后,才能继续向纵深挺进,但莫斯科不是主要目标。最后,希特勒命令必须重新拟订计划——按他所强调的那样拟订。

这位“前下士”是如此固执,勃劳希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12月18日,在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主持下,这个修改后的进攻计划呈给了希特勒。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计划就是后来的“巴巴罗萨”。

在意大利语中,“巴巴罗萨”意为红胡子。这是腓特烈大帝的绰号。仔细想想,“巴巴罗萨”这个代号其实很不吉利。因为这位德国皇帝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因不幸意外落马,掉入河中活活淹死了。

虽然这位哥儿们死得窝囊,但也阻挡不了希特勒成为他的疯狂粉丝。现在,希特勒准备效法这位皇帝,进行他自己的十字军东征,消灭他眼中的异教徒——布尔什维克苏联。

因此从一开始,这个代号便给这场战争涂上了一层“圣战”色彩。现在,我们便来看一看“巴巴罗萨”计划本身。由于这个计划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故需要详加解剖一下。而且,就其“巴巴罗萨”本身而言,正如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的那样:“这是一篇妙文。”

因为,这个计划妙就妙在,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些什么。甚至,让人一度产生杂乱无章之感。譬如,指令开头就是牛烘烘一句:“德国国防军必须在对英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远征将苏俄击败!”

可是,到了“总目标”一栏中,这个指令又含混不清,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起来。希特勒写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沿伏尔加河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建立一道屏障,以对付苏联的亚洲部分”。

换言之,希特勒的总目标又变成了“占领苏联的欧洲部分”,而亚洲部分不予以占领。在那年11月份,党卫军首脑海因里希·希姆莱就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论调,他说:“苏联亚洲部分受蒙古族血统影响,无法将他们分开;住在这里的俄国佬既不能算纯粹的欧洲人,也不能算纯粹的亚洲人,因此,必须按混血民族处理。”

希特勒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等德军占据伏尔加河一线后,这些人就应该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去,让他们自生自灭。希特勒说,“将来,我只需在那里驻扎50到60个师,苏联就是我们东方的印度!在这儿,我们将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希特勒在“巴巴罗萨”中写道:“如若苏联还不投降,可由空军来摧毁苏联残存在乌拉尔的工业区……”

可笑的是,在指示海、陆、空三军的各项任务中,希特勒又开始胡言乱语起来。他头衔很多,考虑的问题更多。一位西方史学家曾这样写道:“希特勒时而化身为实业家与经济学家,时而化身为最高军事统帅,时而又变成了下至军一级的陆军指挥官(他讨论了两三个师的细节问题),时而甚至变成了‘飞行员希特勒’,因为他居然跑去指示德国空军如何保障渡口安全。”最后,他又当了一回“扫雷兵希特勒”,因为他要求:在消灭苏联舰队后,海军应保障波罗的海海上交通畅通无阻,通过扫雷来保障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

更可笑的还在后面呢,希特勒指示:陆军必须占领列宁格勒,让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失去出海口。在南方,顿涅次盆地因为军工业集中,地位十分重要,也应当占领。同时,莫斯科也要占领,希特勒写道:“迅速进抵莫斯科。攻占该城,意味着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胜利。此外,还意味着苏俄丧失了最重要的铁路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