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47917600000073

第73章 非洲僵局

那么,保卢斯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北非地图就明白了——在4月10日德军包围托布鲁克的同时,隆美尔派出了一个侦察营绕过托布鲁克,继续朝东推进。4月12日,巴尔迪亚要塞被德军攻克;第二天,他们又占领了卡普佐堡,挡住了进入埃及的道路,并砍倒和破坏了边境上的电话线。

可以肯定,隆美尔野心很大,虽然他明白自己绝无实力攻入埃及腹地,但在这次突击中,他还是顺手牵羊地拿下了埃及境内第一座城市——塞卢姆。这等于是为今后进攻尼罗河三角洲找到了一个出发点,现在没机会,以后总是有机会的。隆美尔写道:“我认为,局势很快就会发生变化。等希腊战役结束之后,统帅部肯定会重视非洲战场!”(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永远等不到这一天。)

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就会发现,隆美尔处境不妙。他就像一条吞下巨物而消化不良的蟒蛇——一方面,隆美尔要围困托布鲁克;另一方面,他又要在巴尔迪亚至塞卢姆一线与埃及方面的英军对峙。换句话说,他要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

事实上,以隆美尔的实力,他在一条战线上作战都够戗。譬如,托布鲁克守军人数为3.4万人,而围困他们的德军人数却不足1万人。这仗打得实在有趣,防守方人数居然超过了进攻方,这叫丘吉尔首相老脸往哪儿搁啊。直到4月中旬,一支意大利军队才陆陆续续开到托布鲁克,德、意联军数量勉强凑足了2.5万人。这好歹拉小了双方之间的差距,但在兵力上,轴心国仍然处于劣势。

施特莱彻将军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就警告过隆美尔(而且极不恭顺),因为原话是:“只要英国军队有那么一点儿勇气,他们完全可以从要塞里冲出来,他们不仅可以越过我们的战线,而且还会俘获非洲军和我的指挥部。那将是我们在非洲最终的结局,也是将军阁下名誉扫地的时刻。”

这话怎么听着像是在威胁隆美尔?说穿了,施特莱彻将军的想法无怪乎就是,趁英国人还没回过神来,赶紧跑路要紧,撤到离后勤基地更近的地方与敌人周旋——反正非洲军已经赚得够多了,捞一票就闪呗。

可是,隆美尔明知道自己吃下了太多不该吃的东西,但就是不肯痛痛快快地吐出来。一个潜在的因素不容忽视——隆美尔是“战斗英雄”,戈培尔博士早就在报纸上把他吹得天花乱坠。群众似乎也很喜欢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衡量一位将军,那就是这位将军一直在前进,而不是在撤退。正如英国作者戴维·欧文所说,就连10岁的德国小姑娘都写信告诉隆美尔:“我非常崇拜您和您的非洲军,并热切地希望您赢得最后胜利……”

是呀,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叔叔如果不交一战就跑了,你叫他的老脸往哪儿搁?面子啊!

因此形势很明显了,既然隆美尔不肯撤退,那么出路只剩一条——集中兵力攻克托布鲁克。

保卢斯将军是个偏听偏信的家伙,他很快就被隆美尔说服了。保卢斯拍电报告诉哈尔德,并希望陆军统帅部“批准隆美尔进攻托布鲁克的计划”。哈尔德同意了,因为他信任保卢斯,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我想这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