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47917600000076

第76章 “短促计划”

实际上,就在隆美尔强攻托布鲁克那几天,韦维尔就一直在琢磨着反击。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阵张罗之下,韦维尔居然组织起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除了从昔兰尼加撤回来的残兵败卒,英军还拥有3支崭新的坦克部队——第2、第4皇家坦克联队,以及第22摩托化旅。坦克总数,55辆。“短促计划”

一提到反击,丘吉尔首相当然是两眼冒绿光,双手加双脚的支持。可是,英国人的办事效率实在不敢恭维,设想一下,如果他们乘隆美尔在托布鲁克遭遇挫折之际发起进攻,隆美尔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但韦维尔仅仅为了集中兵力,就花去了整整两周时间,一直到5月13日,韦维尔总算准备充分了——进攻日期被定于5月15日,代号“短促计划”。韦维尔对属下们宣布,他的战略目标是收复边境城市塞卢姆,把敌人赶回利比亚。

其实,韦维尔说了假话,因为他的野心不仅如此。正如他在5月13日拍给丘吉尔的电报中所说:“一旦得手,我将考虑继续进攻,我会与托布鲁克守军联合作战,把敌军赶到托布鲁克以西。”换句话说,他要解除托布鲁克之围,并把德军赶回昔兰尼加大沙漠喝沙去。

我们都知道,隆美尔此刻正在160公里以外的托布鲁克与莫斯黑德将军死磕呢,加上战事吃紧,隆美尔又不断抽调部队去填补窟窿。因此,埃及边境只剩下极少量警戒部队,用隆美尔自己的话说,“塞卢姆防线还没有足够的士兵来扼守”。事实上只有少量战斗单位占领着几处前哨阵地而已。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英军保密措施相当成功,隆美尔并没有察觉到韦维尔的调兵行动。5月15日,韦维尔分兵三路,在经过60公里夜行军后,出其不意地攻克了三处意军据点,俘获并打死上千名意大利士兵,塞卢姆战线一触即溃。

德国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塞卢姆战线上还剩下最后一支可以说是“完整”的机械化部队,那就是第5轻装甲师下辖第3侦察营。他们的指挥官冯·赫尔弗上校指挥若定,在得知意军战线崩溃后,他立即命令侦察营撤出阵地,让英军扑空——尽管这样做意味着放弃阵地。

赫尔弗上校很聪明,他一直避免与英军产生接触,并在天黑后偷偷地绕到了英军侧后隐藏起来。这个时候,英军以为敌人都消灭干净了,于是大摇大摆地开上了通往托布鲁克的大道。怎料,冯·赫尔弗上校的坦克突然杀出。这位勇敢的上校后来回忆说:“那天夜里,我把所有的部队撤出阵地,16日一大早,我让8辆坦克返回去冲杀敌军侧翼。”

在进攻中,德军展示出了他们高超的战斗技巧——他们利用一次沙漠风暴向英军侧翼猛烈穿插。英国人吃不准敌人到底有多少坦克,慌忙之下仓促应战,可他们竟不是8辆德军坦克的对手,在损失掉13辆坦克后,英军落败,开始后撤——因为英军指挥官向韦维尔报告说,“德军实力远比他们所估计的更为强大”,所以韦维尔决定不再进攻,撤回全部兵力。

与此同时,隆美尔也从托布鲁克匆忙调来1个装甲营和1支高射炮分队去增援赫尔弗上校。但这支部队却没能及时赶赴前线——他们的汽油走到半路就用光了(由此可见隆美尔的后勤补给是多么恶劣)。

更为可笑的是,由于赫尔弗上校兵力不足,在偷袭得手后,他也赶紧撤出战场,铁了心与英军玩游击。于是乎,战场上便出现了奇怪的一幕——英军在后撤,德军也在后撤,双方都一个劲儿地朝各自国境线方向狂奔。但不同的是,英军跑了就没有再回来,而赫尔弗上校却在隆美尔严令下返回了阵地。至17日天亮时,赫尔弗上校发现,英国人都跑光了,方才安心不少。

赫尔弗后来写道:“隆美尔将军真为我们捏着一把汗,因为他表示无法给我们什么帮助……”早一个月前,隆美尔就命令赫尔弗采取一种进攻性的流动防御,把部队派往敌军侧翼发动反击。这招还真顶用,但就事实而言,也够惊险刺激的。几天之后,隆美尔从情报部门侦听到的消息得知,这显然是敌人援救托布鲁克的一次主要行动。隆美尔在日记中承认:“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

就这样,“短促计划”结束了。正如这个代号一样,进行得也真够短促的。折腾了近3个月的非洲战场终于得到了短暂的平静。双方打成了僵局——隆美尔攻不下托布鲁克,英军也解不了围。在1个月之后,韦维尔还会卷土重来,发动一次更具威胁性的解围行动。但就现在而言,双方都在组织后勤补给,静静地等待着下一回合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