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47917600000008

第8章 不列颠战役

戈林对最后的胜利毫不怀疑。为了配合“海狮计划”,他把空军的任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肃清多佛海峡内的英国船队,为入侵开辟道路。

第二阶段:彻底消灭英国皇家空军。

第三阶段:德国空军将掩护陆军登陆部队,武装占领英伦三岛。

戈林和他的助手们预计,第一阶段最容易得手,封锁30公里宽的多佛海峡用不着动用全部空军力量。因此,戈林将这个“简单”的任务,交给了两个飞行中队去完成。而这两个飞行中队的指挥官一合计,顿时觉得这个任务实在太过简单,简单到使用两个飞行中队简直是大材小用。于是,他们又把这个简单的任务推给了一个小军官。

不过,陆军方面却着急得不行——他们登陆部队早就准备就绪,只等进攻令了。

7月中旬,坐立不安的勃劳希契元帅亲自跑去询问戈林,问他多久才能完成第一阶段的作战。

帝国元帅说话是从来不经过大脑的,他想也不想就来了句:“4天!”

看得出来,帝国元帅是乐观过头了。由于他的盲目与骄傲,最终负责德国空军第一阶段的指挥官,竟然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叫做约翰内斯·芬克的上校(这个上校很寒碜,在刚接到任务时,他拮据到连个指挥所都没有)。管后勤的也不厚道,他们就像打发叫花子一般,给芬克上校找到了指挥所——一辆废弃的法国公共汽车。不过还好,这家伙既能挡风,也能遮雨,凑合着用吧。

芬克上校接到的任务倒也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能概括:袭击所有经多佛海峡的英国舰船。

前文曾提过,多佛海峡是英吉利海峡内最窄的海域,又是英吉利海峡的瓶颈处,封锁这里,就等于封锁了进入北海的通道。换句话说,从大西洋——北海通过的运输舰队,必须要经过这里,才能驶入伦敦港,德国空军每天只需蹲在海峡湾口守株待兔就行了。

当然了,德国人还有另一层打算。他们想通过袭击英国商船的做法,引诱英国战机出来作战。英国人并不上当,尽管德国飞行员每天像苍蝇般绕着多佛海峡上空嗡嗡乱飞,但就是没有一架英国战机肯出来迎战的。

慢慢飞吧,我们看着呢。

为了激怒英国空军,德国人便开始日益频繁地攻击英国舰船。7月中旬,德国空军就袭击了英国南部所有港口,还击沉了4艘驱逐舰和18艘大型商船,那些被击沉的小船更是不计其数。

英国空军倒也稳得住,尽管这样,他们还是不肯出来迎战。

芬克上校稳不住了,他压力大着呢。他下令:让轰炸机编队加入“挑衅”队伍。

这招果然有效,由于轰炸机比较好欺负,一些按捺不住的英国战机便起飞应战了(也有可能考虑到轰炸机对港口的威胁太大)。反正不管怎么说,英国人总算肯出来了。

英德双方的第一次空中恶战,便在多佛海峡上空打响了!

空战爆发之初,70架德国战机正在合力欺负一支小型的英国船队——这支船队沿着泰晤士河口向西行驶,正进入伦敦港水道。

照以往的经验,这支小舰队铁定是完蛋了。但出乎德国飞行员意料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英国空军终于出现了!

但当他们细数英国空军的阵容后,又乐了——英国人就6架“飓风式”战斗机。

此刻,作为6架“飓风式”战斗机编队的英国皇家空军指挥官希尔少校,其实相当纳闷。原本,他是奉命与附近战区的4个皇家空军大队协同作战的,可现在到场的就他一个小队。当他看到强大的德机阵容时,不免大吃一惊了。

参照空战常识,他应该尽量避免与德机接战,等待援兵的到达。可是,援兵迟迟不到,德机却已经掉转头来,开始攻击。

为了掩护舰队,希尔少校一咬牙,拼了吧!

面对强敌,希尔少校毫无惧色。他把6架“飓风”分为两队,用3架缠住德国战斗机,剩下的3架直扑德国轰炸机而去。

希尔少校下令:“保持高度,隐蔽接敌。”说完,他便全力拉起操纵杆,伴随着马达加快到极限的凌厉声,“飓风”翻滚进入一片积云里,巧妙地躲过了迎面而来的20架德国战斗机,绕到了轰炸机编队的后方。

此时,德国轰炸机正在大绕圈子,准备第二轮轰炸。希尔为了掩护船队,也顾不上仔细瞄准了——他早早地按下射击按钮,朝着轰炸机尾部一阵猛射。

虽然希尔未能打下敌机,但他果断的“扰乱式”射击,成功地迫使德国轰炸机减慢速度、采用左右摇摆机翼的方式做常规躲避。

与此同时,其余两架“飓风”也成功绕到德国轰炸机后方,紧紧地咬住德机尾部,将其死死地套在瞄准环中。

在英国战斗机的攻击下,德国轰炸机惊慌失措。眼见常规躲避无法摆脱敌机,德机只好仓皇投弹,以减轻自身重量,提高飞行速度。

巧合的是,德国人胡乱丢下的炸弹,正好命中一艘英国小商船,一枚1000磅的炸弹把这艘小船炸了个底朝天。

希尔少校此时已经杀红了眼,他死死地咬住一架德国轰炸机不放,浑然不知大批德国战斗机正向他猛冲而来。

一位在不远处观战的德国侦察机驾驶员曾富有诗意地回忆道:“我环顾四周的天空,看见的是一场壮观的激战……远远望去,飞机就像一串串葡萄。”

他眼中的“葡萄”,自然是指组成立体方阵的德国战斗机群。这是德国人常用的战术,无论希尔少校飞行在哪个高度,都难逃一劫。

说时迟那时快(借用评书黄金用语),就在希尔少校陷入绝境之际,4个由“喷火式”战机组成的皇家空军大队突然出现在德机身后。当时,英国人习惯在“喷火式”战机上装备8挺7.7毫米机枪。那变态的射速,在德机尚未来得及掉头之前,便被击落了两架。

希尔少校苦苦期待的援兵终于到了!

德国空军很沉着,他们可不愿意与敌人的生力军缠斗下去。他们迅速改变队形,结成圆形编队开始返航。这种队形可以互相掩护尾部,只有最后一架飞机才有被敌机咬住的危险。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位于优势位置的英国空军并没有追击。也许,他们接到的任务仅仅是“护航船队”。死心眼儿的英国人一向是拿多少钱,才干多少活的主儿。他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德国空军从容而退。

在这场双方的第一次交战中,德国损失了2架轰炸机、2架战斗机;英军损失了3架战斗机和1艘小商船,双方基本打成平手。芬克上校对这场交战的结果倒是相当满意。因为,他手下那群满嘴跑火车的飞行员,把英国人的损失夸张成了这样:击沉1艘重型巡洋舰,4艘商船;炸伤1艘商船,击落或击伤11架英国战斗机。

更让芬克上校感到兴奋的是,他终于成功地引诱出这么多英国战机。他认为,被引上天的飞机越多,皇家空军也就被消灭得越快。

在这场“大捷”的第二天,芬克上校还特地找来了十几位飞行员,在那辆破公交车里喝酒作乐,庆祝这次巨大的胜利!

芬克上校高兴得太早了,尽管不列颠空战从此打响,但规模却越打越小。德国人很快便失望地发现,英国空军常常派遣单机出来迎战。

可是,戈林元帅此刻却得意得要命。因为,他曾在6月份的一次会议上吹嘘说:“英国空军于敦刻尔克被全部歼灭。”他的证据是:“敦刻尔克战役结束后,英国空军几乎就没出现过。”他就此推断,英国空军的血已经流光了!

他当然不明白,英国人是在保存实力。在敦刻尔克时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总有一天,英国人会让他大吃一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