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
47920400000009

第9章 亚洲考古大发现(8)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目前已发现3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共出土了约7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战马、战车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如同一组模拟军事队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1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2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3号坑则是统领1号坑和2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而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宝贵的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又成为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无意挖出“秦代人”

秦始皇陵兵马俑最初是被陕西潼县西杨村村民发现的。一直以来,这里祖辈都流传着地底深处有“瓦王爷”的传说。1974年,村民们为了抗旱,在村南柿树林畔打井,当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时,竟然真的发现了“瓦王爷”——一个陶制的人头雕塑像。正好当时有位干部来检查打井进度,见到这个情景,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给县文化馆。经过文物部门的勘查和发现,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慢慢在世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1975年,经过发现后1年的发掘,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终于再现出2000年前的壮观场面。

1号坑坑深5米,面积约1.43万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3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好像正在远射兵器,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

在1号坑中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用于实战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排成3列横队,每列70人。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仿佛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

不久后,考古人员又在1号坑东北侧约20米处,发现了2号坑。2号坑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2号坑坑内建筑与1号坑相同,但布阵要比1号坑复杂得多,兵种也更为齐全。2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2号坑内有战车89辆,各类武士俑1000余尊,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并有大量金属兵器。这些陶马陶车被分为4个军阵,分别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和骑兵俑方阵。

1976年5月,考古人员在1号坑西北侧又发现了一个兵马俑坑,编为3号坑。3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与1、2号坑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同统师三军的指挥部。3号坑内共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

后来,考古人员还勘探出了4号坑,但最终发现这个坑并未完全建成就被遗弃了,因此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而现今出土的兵马俑,正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兵器的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3号坑中途中断,4号坑没来得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还发现有火焚的痕迹,这可能与当时的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千米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的层层叠嶂,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总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现在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面,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面。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就开始修陵园。陵寝于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整个陵园是按照秦始皇死后同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陵园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目前已发现的墓坑达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建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2城,内城周长为2525.4米,外城周长6264米,其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在秦始皇陵中,共发现了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3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这也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

陵墓地宫的中心安放着秦始皇棺椁,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千米。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出土了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1980年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更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陵的几大谜团

通过考古发掘,秦始皇陵出土了大量的陶俑、陶马、战车以及铜兵器等,这些文物的精良与完美令人叹服。然而,这个人间奇迹中,也蕴含着很多难解之谜,比如下面几个谜团,就曾令人们困惑不已。

(1)秦陵地宫内是否有水银?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探测证明,秦陵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而且东南和西南较强,东北和西北较弱。《史记》的描述初步得到证明。之所以在地宫内放入水银,是因为水银具有降温防腐的作用。降温是使秦陵冬暖夏凉,如同皇宫的宫殿一般;而防腐则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墓室中的尸体。

(2)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有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要先选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何要把自己的陵园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呢?

事实上,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有很大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应是当时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通常都按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而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也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在临漳县以西,那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

其次,选择陵墓位置还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自然环境优美。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嶂。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山脉左右对称,仿佛一面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3)陵墓内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许多珍贵的随葬品,而这些随葬品也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其中之一。《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然后一直朝南飞去。几百年后,到了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叫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

那么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呢?有学者认为,这虽是个传说,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流失于外,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度还是令人困惑。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像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后者因质量轻,可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在空中飞翔;而一个金属物体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是不可能在空中飞翔的。再进一步分析,如果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金雁埋入地宫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近1000个日夜。当项羽打开地宫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墓道顺利飞出,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可能,那它靠的是什么力量呢?所以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不是真的。

(4)兵马俑为何没有统帅俑?

在秦始皇陵中发掘出的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武士俑,并不见统帅俑。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按秦制,每次出征前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还有人认为,也可能是由于秦始皇是秦军的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之中。不过这两种说法目前都没有证据,只是猜测而已。

(5)1号坑和2号坑为何被焚毁?

考古人员在发掘兵马俑时,发现1号坑和2号坑的木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烬,而陶俑和陶马也被破坏,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头破腹裂,有的臂断腿折,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完整的很少。俑坑的火是谁放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有3点推测:一是火是秦人自己放的,以烧毁祭墓物品及墓周的某些建筑使死者灵魂将此带去阴间享用,即所谓“燎祭”。但如果真的是出于古代的丧葬制度和民间风俗习惯而焚毁掉,为什么只烧1号和2号坑而不烧3号坑呢?二是被项羽率领的军队焚毁的。据《汉锄》、《史记》、《水经注》等史籍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是这种说法在史书中并没有一个字明确记述,甚至连秦兵马俑的字样都没提到;三是因为坑内的陪葬物等有机物腐败产生沼气,自燃而造成的。但同样的俑坑,同样的环境条件,为什么也只烧了1号和2号,3号坑却没有起火呢?因此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

总之,围绕秦始皇陵的谜团还有很多,将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考古研究的深入,相信一定可以一一解开。

相关链接——秦始皇的碣石宫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就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亲巡天下、周览远方”的行动,曾先后五次远途巡游。其中第四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15年,目的是巡视北方边塞。他从咸阳出发,途经原韩、赵、魏、齐的边境交界之地,巡游终点是渤海的碣石山。与此同时,秦始皇还没有忘记自己求仙的愿望,一番祈祷后,便命人将他一路的所作所为都刻在石头上,然后住进了临海的行宫——碣石宫。

据记载,碣石宫已存在很长时间,很多帝王都曾登上碣石宫“观沧海”。然而不知何故,自宋代以后,碣石及周围沿岸的宫殿群日渐模糊,并最终湮没,令人对这个海边行宫产生了众多的联想和猜测。

那么,秦始皇的海边行宫——碣石宫究竟在环渤海的何处海滨呢?没想到,多年后一个与孟姜女有关的遗迹,引起了秦始皇海边行宫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