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48181800000010

第10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3)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高起处为突,此指结喉扶(夫)约等于四横指宽度,即一夫为3寸,此穴距结喉旁开3寸,所以称此穴为扶突。

【生理功能】疏经通络,行气散结,理气化痰。

【主治病征】咳嗽,咽喉肿痛,甲状腺肿大,哑嗓失音,不能言语,银屑病,荨麻疹。

【配伍穴位】配天突治疗咳嗽;配哑门、廉泉、急津、玉液治疗哑嗓失音、不能言语;配天鼎治疗甲状腺肿大;配足三里治疗银屑病,配血海治疗荨麻疹。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十九)禾髎

【穴位位置】水沟穴旁开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静、动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唇部有胡须似禾,髎为空隙,穴居唇部水沟旁,所以称此穴为禾髎。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理气止血。利鼻开窍。

【主治病征】颜面神经炎,口角歪斜,不能言语,鼻出血,鼻渊,昏迷,虚脱。

【配伍穴位】配合谷、迎香治疗鼻出血;配颊车、地仓治疗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面神经炎。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二十)迎香

【穴位位置】在面部,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有面静、动脉及眶下静、动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主治鼻塞不闻香味,推拿按摩后即可以恢复嗅觉,所以称此穴为迎香。

本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窍止血,清风散热。

【主治病征】鼻有息肉,不辨香臭气味,鼻塞,鼻出血,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面部发痒,面肿痛,胆道蛔虫症,伤风,荨麻疹。

【配伍穴位】配合谷治疗鼻有息肉,不辨香臭气味,配颧髎治疗面部发痒,配四白治疗胆道蛔虫症。配颊车、太阳治面神经炎。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足阳明胃经(45穴)

穴位名称及循行顺序: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房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本经脉联系的肌体组织和器官:鼻、眼、上齿、口、喉咙、膈、胃、脾、肠(大肠经小肠经下合于胃经的上巨虚和下巨虚)、心(足阳明胃经别属胃散之脾止通于心)、下肢外侧前缘。

本经穴位推拿按摩主治病症:与本经脉有联系的肌体组织、五脏六腑中的器官、本经脉循行的四肢、五官出现的各种病症。

本经发病出现的症状:鼻出血,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口唇生疮,颈肿,喉痹,牙齿疼痛,发烧,发狂以及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胃经循行线之肿痛、麻木、知觉下降、肢体发冷等。

身体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症:胃脘胀痛,多吃易饿或食难消化,嗳吐吞酸,肠鸣腹胀,胃气竭绝则不能消化。

(一)承泣

【穴位位置】在面部眼下方,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是承受,泣是流泪。穴在目下,主治各种眼病引起的流泪,所以称此穴为承泣。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任脉的交会穴。

【生理功能】清热散风,明目止痛,疏经止泪。

【主治病征】流泪,目赤肿痛,夜盲,眼皮肌肉痉挛跳动,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配伍穴位】配肝俞、睛明治疗眼病,配瞳子髎、光明治疗眼皮肌肉痉挛跳动;配四白、上关、大迎、强间、风池、水沟、地仓等治面神经炎。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四白

【穴位位置】在下眼睑下方,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下支,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居目下,针之可使视力环视四周,主治眼病,所以称此穴为四白。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清头通络。

【主治病征】目赤痒痛,视物模糊,眼皮肌肉痉挛跳动,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配伍穴位】配承泣、风池、晴明治疗眼病,配地仓、颊车、合谷治疗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巨髎

【穴位位置】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静、动脉及眶下静、动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巨为大,髎指凹陷。穴居颧骨下,凹陷较大,所以称此穴为巨髎。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通络,祛风止痛,舒筋活血。

【主治病征】眼皮肌肉痉挛跳动,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牙齿疼痛,唇痛,口腔炎,鼻出血。

【配伍穴位】配下关、合谷治疗牙齿疼痛和三叉神经痛;配承泣、丝竹空、攒竹治疗眼皮肌肉痉挛跳动,配迎香治疗鼻出血;面神经炎配太阳、阳白、翳风。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四)地仓

【穴位位置】在面部,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脉,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下部为地,藏谷之器为仓,穴在口吻旁,口能容纳食物,所以称此穴为地仓。

本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通经络,祛风镇痛,清头明目。

【主治病征】口角歪斜,流涎,眼皮肌肉痉挛跳动。

【配伍穴位】配合谷、颊车、禾髎治疗口角歪斜和流涎,配承泣、瞳子髎治疗眼皮肌肉痉挛跳动。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五)大迎

【穴位位置】下颌角前1.3寸,下颌骨下,闭口鼓气时,出现的沟形凹陷处,可摸到动脉搏动。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静、动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迎指气血旺盛,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此处与足阳明胃经之气合迎于此处,所以称此穴为大迎。

【生理功能】疏通经络,祛风止痛,调和气血。

【主治病征】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口腔炎,牙齿疼痛,牙关紧闭。

【配伍穴位】配下关治疗牙齿疼痛、牙关紧闭;配颊车、髎治疗口腔炎;配合谷治疗牙齿疼痛、口唇、面肌痉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六)颊车

【穴位位置】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静、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面两侧为颊,下颊骨古代称为颊车骨,穴在其处,所以称此穴为颊车。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通利牙关,散风清热。

【主治病征】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口腔炎,牙齿疼痛,牙关紧闭。

【配伍穴位】配人中、合谷、地仓、四白、颧髎治疗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配下关、大迎、人中、百会、合谷、承浆治疗牙关紧闭。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七)下关

【穴位位置】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静、动脉,最深层为上颌静、动脉,正当面神经颧眶地以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关指机关,穴居下颌关节处,所以称此穴为下关。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通络消肿。

【主治病征】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下颌关节痛,牙齿疼痛。

【配伍穴位】配颊车、地仓治疗下颌关节痛;配颊车、合谷、大迎、颧髎治疗牙齿疼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八)头维

【穴位位置】在面侧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静、动脉的额支;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的额颞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维是护持和防御的意思,穴在额角发际处,是维系头部经气,抵御外邪侵袭的要穴,所以称此穴为头维。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明目止痛,解痉止泪。

【主治病征】偏头痛,视物不清,眼皮肌肉痉挛跳动,耳痛,迎风流泪。

【配伍穴位】配率谷、列缺治疗偏头痛;配听宫治疗耳疾;配睛明、四白治疗眼病。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九)人迎

【穴位位置】在颈部,结喉旁,喉结旁开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审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上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结喉旁两侧的颈总动脉古代称为人迎脉,穴居其处,所以称此穴为人迎。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降逆止咳,宽胸定喘。

【主治病征】咽喉肿痛,咳嗽,支气管哮喘,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甲状腺肿大,眩晕。

【配伍穴位】配天突、肺俞治疗咳嗽和支气管哮喘;配曲池治疗眩晕;配合谷治疗咽喉肿痛。配曲池治疗高血压。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水突

【穴位位置】在颈部,人迎穴至气舍穴连线的中点,胸锁乳突肌前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水指水谷,饮食,突是有突起。当水饮上呛,咳逆上气,穴处肌肉有暂时性突起之象,所以称此穴为水突。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降逆止咳,平喘散结。

【主治病征】咽喉肿痛,咳嗽气逆,支气管哮喘难以躺卧。

【配伍穴位】配少商、商阳治疗咽喉肿痛;配天突、列缺治疗支气管哮喘难眠。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十一)气舍

【穴位位置】在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下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起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气指空中大气,舍指居处,穴近气管,呼吸之气,流舍此处,所以称此穴为气舍。

【生理功能】疏经降逆,散结止痛,清咽利喉。

【主治病征】憋气、哮喘,呃逆,咽喉肿痛,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甲状腺肿大。

【配伍穴位】配膈俞、气户、天突治疗呃逆;配扶突、水突、内关治疗甲状腺肿大。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十二)缺盆

【穴位位置】在颈外侧部,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不完整为缺,凹陷深处似盆,穴居锁骨上窝中,所以称此穴为缺盆。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散结止痛,止咳平喘。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

【配伍穴位】配列缺、尺泽治疗支气管炎;配膻中、肺俞治疗胸痛,咳嗽憋气、哮喘;配人迎、扶突治疗颈、腋淋巴结结核、肿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十三)气户

【穴位位置】在胸上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4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为锁骨下肌;有胸肩峰静、动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主气,此穴处为气出入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气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