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48181800000011

第11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4)

【生理功能】疏经降逆,理气止痛。宽胸止咳。

【主治病征】咳逆上气,憋气、哮喘,胸部胀满,胸背痛,胁肋痛。

【配伍穴位】配华盖、膻中、列缺治疗咳逆上气;配膈俞、肺俞治疗胸部胀满。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十四)库房

【穴位位置】在胸部,第一肋间隙,任脉旁开4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第一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肌间肌、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及胸外侧静、动脉分支,胸前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库是津血之储库,房是指接近乳房,津血可化为乳汁,所以称此穴为库房。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通乳止痛,宽胸平喘。

【主治病征】乳痛,乳汁分泌不足,咳嗽,憋气、哮喘,胸痛。

【配伍穴位】配天突、膏盲俞治疗哮喘;配少泽、膻中、膈俞治疗乳痛;配紫宫、玉堂治疗胸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十五)屋翳

【穴位位置】在胸部,第二肋间隙,任脉旁开4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第二肋间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乳房隆起如屋,穴居胸上部,形似羽毛覆盖屋上状,所以称此穴为屋翳。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降逆止咳。清热消肿。

【主治病征】身肿,皮肤痛,咳嗽,憋气、哮喘,胸中满痛,乳痛。

【配伍穴位】配璇肌、膻中、天突治疗咳嗽憋气、哮喘;配乳根治疗乳痛;配内关治疗胸中满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十六)膺窗

【穴位位置】在胸部,第三肋间隙,任脉旁开4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滚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静、动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膺指胸,窗为孔窍,其穴在乳上部,形似胸部之窗,所以祢此穴为膺窗。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通乳止痛。

【主治病征】急、慢性乳腺炎,胸肋胀痛,咳嗽,憋气、哮喘,心悸。乳汁不足。

【配伍穴位】配膻中、乳根治疗和急、慢性乳腺炎;配内关治疗心悸;配膻中治疗咳喘;配少泽、足三里治疗乳汁分泌不足。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十七)乳中

【穴位位置】在胸部,乳头中央。

【穴意阐释】乳头正中以部位而得名。本穴只作定位标志,不作推拿按摩。一般配双侧足三里穴,采用灸法可治疗男性乳腺增生。

(十八)乳根

【穴位位置】在胸部,第五肋间隙,乳头直下。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乳根部,因部位而得名,所以称此穴为乳根。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通乳止痛,止咳平喘。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胸痛,呃逆,急、慢性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乳汁不下。

【配伍穴位】配内关,天崇治疗乳腺炎;配膻中、足三里、膈俞治疗产后乳汁不足。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十九)不容

【穴位位置】在腹上部,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上静、动脉;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容为受纳,以其主治腹满不能受纳水谷而得名。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调中和胃。止呕降逆。

【主治病征】腹胀,胃痛,呕吐,不思饮食,肋痛,支气管哮喘,咳嗽。

【配伍穴位】配大陵治疗呕吐;配公孙、内关、足三里、中脘治疗胃疾;配天枢治疗腹胀。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承满

【穴位位置】在腹上部,脐上5寸,上脘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静、动脉分布及腹壁上静、动脉分开;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外。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指承受,满指饱满,此穴能治胃腹能够承受的胀满,所以称此穴为承满。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和胃消胀,降逆止吐。

【主治病征】胃痛,胃十二指肠溃疡,腹胀,饮食不下,呕吐,不思饮食。

【配伍穴位】配内关治疗神经性呕吐;配中脘、天枢、胃俞治疗胃痛和腹胀满。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二十一)梁门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4寸,中脘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上静、动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梁指水谷,门是门户。此穴是胃气出入的门户,主治不思饮食和水谷不化,所以称此穴为梁门。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和胃化滞。消食降逆。

【主治病征】胃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胀肠鸣,呕吐,不思饮食。间歇热,消化不良。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腹胀满和腹泻;配中脘、上脘、下脘治疗不思饮食;配阳辅治疗间歇热。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二)关门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3寸,建里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上静、动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主治泄泻、遗溺等门户不关之症,所以称此穴为关门。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健脾和胃,利水消肿。

【主治病征】腹胀,肠鸣,腹痛,腹积水,腹泻,水肿、遗尿。

【配伍穴位】配关元、神门治小儿遗尿;配天枢、足三里治疗腹痛、腹泻、水肿;配大横治疗肠鸣、腹胀、泻痢。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二十三)太乙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2寸,下脘穴旁开2寸。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乙又作“太一”,此穴主治水谷不分的泄泻症,是人身一大要穴,所以称此穴为太乙。

【生理功能】疏经安神,和胃理肠,清心化痰。

【主治病征】胃痛,胃下垂,神经疾病,心烦,腹痛,泄泻。

【配伍穴位】配天枢、上巨虚、下巨虚治疗泄泻;配百合、人中、少商治疗神经疾病,配气海治疗胃痛、胃下垂。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四)滑肉门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1寸,水分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滑指光滑,肉指肌肉。在此是指机体滑软组织出入口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滑肉门。

【生理功能】疏经安神,和胃理肠,化痰止呕。

【主治病征】舌强,吐舌,胃痛,呕吐,神经疾病,呃逆。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肠炎,痢疾;配中脘、梁门治疗呕吐、胃痛;配膻中、足三里治疗呃逆。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二十五)天枢

【穴位位置】在中腹部,脐旁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在脐旁为上下腹的分界,脐上应天,脐下应地,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称此穴为天枢。

本穴是大肠之募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理肠通腑,升降气机。

【主治病征】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腹胀,肠鸣,脐周围腹痛。水肿,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

【配伍穴位】配丰隆、冲阳治疗水肿;配内廷治疗消化不良;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便秘和腹泻;配天分、阴交治疗脐周围腹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六)外陵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1寸,阴交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肋间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外指外侧,陵指高处。穴在腹旁当腹肌隆起处,形似陵,所以称此穴为外陵。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理肠通腑,活血调经。

【主治病征】腹痛,肠炎腹胀,小肠疝气,痛经。

【配伍穴位】配关元、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治疗疝气、痛经;配中脘、天枢治疗肠炎腹胀。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七)大巨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两寸,关元穴旁开两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经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经脉;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处于腹部隆起最高和最大处,所以称此穴为大巨。

【生理功能】舒经理气,通利下窍,调经止痛。

【主治病征】小腹发胀,小便不畅,遗精,早泄,小肠疝气。

【配伍穴位】配关元、三阴交、肾俞、命门治疗遗精早泄;配中极、气海治疗小腹涨满;配足三里治肠炎。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八)水道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3寸,关元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及其鞘处;第十二肋间静、动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静、动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水为水液,道为通道。此穴有通利水道的作用。所以称此穴为水道。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通调水道,调经助孕。

【主治病征】水肿尿路感染,尿道涩痛,小腹胀满,尿频尿急尿痛,小肠疝气,痛经,不孕,腰背僵硬疼痛。

【配伍穴位】配三阴交、水分、中极治疗小腹胀满和尿频尿急尿痛;配大敦治疗疝气。配阳陵泉治疗肾炎水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二十九)归来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静、动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归为还,来为返,该穴主治疝气,可还复而愈,所以称此穴为归来。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益气固精,调精止带。

【主治病征】阴茎涩痛,小肠疝气,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腹痛,月经不调,附件炎,阴部肿痛。

【配伍穴位】配大敦、太冲治疗疝气;配太溪、气海治疗阴部肿痛;配阴陵泉治疗附件炎。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气冲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腹股沟稍上方,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静、动脉分支,外壁为腹壁下静、动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是冲脉之气从体内冲动到体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气冲。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调气止痛,养肝益肾。

【主治病征】月经不调,胎产诸症,外阴肿痛,小肠疝气,腰痛不能仰俯,腹积水。

【配伍穴位】配关元、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配关元治疗阴部肿痛;配血海、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一)髀关

【穴位位置】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骨上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曲骨时平会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静、动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股骨称髀,转动处称关,穴近肌骨上端关节部分,所以称此穴为髀关。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活血通络。

【主治病征】腰腿疼痛,下肢麻木不仁、曲伸不利,股外侧皮神经炎,腹痛。